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中医预防 > 治未病
编号:10576522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青少年近视防治的特殊意义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 2004年第4期
     近年来,我国儿童少年卫生学、学校卫生学和眼科医学、视光学与视觉科学都获得长足进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然而,根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2000年我国学生近视率分别达到:小学生20.2%,初中生48.2%,高中生71.3%,大学生73.0%。山东省学生近视率更高,分别达到:小学30.6%,初中65.8%,高中84.9%,大学89.7%。近视率持续升高或居高不下,成为危害我国学生健康的最突出问题 [1~11] 。新的循证眼科学(Evi-dence Based Ophthalmology,EBO)研究显示,目前西医不仅没有治愈近视的方法,甚至还没有一种可行的措施能够有效抑制近视进展 [12~14] 。不少专家甚至对于近视眼防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都持怀疑态度 [14] 。让我们看一下祖国传统医学—中医。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天人相应观、统一整体观、永恒运动观和动态平衡观等学术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特别是中医最具特色的“治未病”思想,对于今天的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精髓

    《周易·既济卦》中就有“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周易·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强调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尚书·商书·说命》指出:“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名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成为中国预防医学的座右铭。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未病先防),同时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仍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转变或复发(既病防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是我国有正史记载的第一位医学家,被誉为祖国医学的奠基人。“病深不早求医”为扁鹊看病行医的六不治原则之一。无论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扁鹊见齐桓侯”,还是《吕氏春秋》中的“扁鹊论医”的故事,无不说明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重要,后者更是强调了预防医学的宝贵。东汉“医圣”张仲景与唐代“药王”孙思邈都特别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指出医生应当善于“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病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孙思邈名言“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与“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将治未病与医国提到头等重要的位置。

    2 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规律与可预测性

    《黄帝内经》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灵枢·天年篇》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2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