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5年第2期
编号:10577432
抗血栓治疗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年第2期
1抗血小板治疗药物,2抗凝血酶药物,3联合应用问题,参考文献
     血栓栓塞可使血管被血凝块闭塞。当闭塞累及动脉时,血栓栓塞可导致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梗死,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阻塞)、脑中风(脑血管阻塞)或下肢的深静脉血栓。血栓可以从静脉壁上脱落入血,形成栓子,如果随血流冲入肺动脉,便可引起致命性的肺栓塞。现已经证实:血小板性血栓形成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血管介入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溶栓和抗血栓治疗已成为防止和治疗动脉血栓的重要手段。广义的抗血栓治疗分为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血酶治疗两大部分,本文结合文献与有关资料及治疗指南,就抗血栓治疗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1 抗血小板治疗药物

    动脉内斑块破裂诱发局部血栓形成是脏器(心、脑、肢体)梗死的主要原因。而在急性血栓形成中血小板活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当血小板被激活后,触发血小板黏附、活化和聚集,形成血小板栓子,导致血栓形成。有效地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急性血栓形成的常规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环氧化酶抑制剂、特异性因子Ⅹa抑制剂、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

    1.1 环氧化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为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催化花生四烯酸向TXA 2 转化酶),使血栓素A(TXA 2 )的合成减少,达到阻断血小板积聚而发挥抗血栓作用 [1~3] 。文献报道: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无Q波心肌梗死患者,使其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50%~70% [4] ;给药后1~2h血浆浓度达高峰,24~48h内有效;可对血小板环氧化酶产生不可逆的抑制;尽管抑制不可逆,但每天新的血小板不断释放入血,当新生血小板占到血中血小板总数的10%时,血小板的功能又可恢复正常。所以,对于需要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应该每天连续给予阿司匹林,以维持疗效。由于内皮细胞的环氧化酶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是血小板的1/250~1/60,因此小剂量(160~325mg/d)阿司匹林可以选择性抑制血小板TXA 2 的合成;大剂量(>500mg/d)不但不能增加疗效,反而会引起明显的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等不良反应。故对急性心肌梗死,阿司匹林使用剂量应在150~300mg,首次应选择水溶性或肠溶性阿司匹林嚼服,以达到迅速吸收的目的,3h后改为50~150mg/d维持。心肌梗死后,只要无禁忌证,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少其后的死亡率。用于一级预防,目前尚无研究证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优于阿司匹林。常用量每日50~150mg。

    但应切记:(1)血小板激活和聚集是由多条不同的代谢途径引起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44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