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579426
改良式锁骨下静脉穿刺法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0年第3期
     笔者从1998年始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点试用此法,达到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病例总数128例,男96例,女32例,年龄在18~76岁。穿刺点定位:以锁骨内1/2为一边,胸锁乳头肌锁骨支为另一边,两边夹角的平分线上距顶点2~3cm定点为穿刺点。

    体位:穿刺侧(常为右侧)肩下垫一8~10cm厚垫,头偏向对侧。

    方法:依上法定位后,局部消毒,局部麻醉。穿刺针与额面呈15°~20°角,方向对准胸锁关节边回抽边进针,进针约2.5~3.5cm,一般即可见有暗红色血液,固定穿刺针后置入导管。

    结果:一次成功者为89例(占76%),2次成功者27例21%),余也经数次均获成功。

    体会:本人留心观察56例颈部手术,发现锁骨下静脉长约3~5cm,其前面邻锁骨内侧缘,下方为第一肋骨上表面,后面为前斜角肌。静脉向内在第一肋上表面呈弓形,位置较深,然后向内、下、前在前斜角肌与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会合,而在前斜角肌前面最为表浅。它与锁骨下动脉在额面观察为上下排列,且因此法离胸锁关节较近,按要领操作无误伤锁骨下动脉之虑,也远离胸膜顶,很少能伤及胸膜。对胸廓较高、体胖者更有独到之处。

    虽经锁骨上、下均可穿刺,但后者唯一标志就是根据骨性标志定位,尤其体胖胸廓高者穿刺角度很难接近额状平面,进针时常受阻于锁骨而穿刺失败。另外,在手术中紧急穿刺时用锁骨上法更比其它方法方便可取。

    作者单位:255120山东省淄矿集团中心医院, http://www.100md.com(窦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