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区别的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区别。 方法 选择30例酒精性与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进行临床区别研究。 结果 酒精性脂肪肝的消化不良症状重,血浆白蛋白含量低,A/G值降低,GGT升高,低密度脂蛋白降低。 结论 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鉴别诊断有意义。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 鉴别诊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性饮料消费的增加和饮食结构中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增加,脂肪肝发病率迅速增加的趋势,已成为慢性肝病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15%的患者可以从单纯的脂肪肝转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3%的患者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肝功能衰竭,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笔者收集2000年1月~2004年1月的脂肪肝患者60例(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各30例)进行临床研究,旨在探讨其两者临床表现的区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样本既往无肝炎病史及长期服药史,符合诊断标准。酒精性脂肪肝平均每日饮酒量为40~162g,饮酒史10~40年 [1]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均无饮酒史或每周饮酒量<40g [2]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男28例,女2例,平均48岁,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男20例,女10例,平均46岁。
1.2 观察项目 做肝功能、血糖、血脂等实验室检查。体征与症状:消化不良、肝区不适、肝大、黄疸。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 2 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除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多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外(χ 2 =10P<0.01),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相似。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比较 例(略)
2.2 肝功能检查结果 见表2。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谷氨酰转氨酶(GGT)含量明显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t=26.245,P<0.01),两组患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浆白蛋白(A)含量显著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t=25.94,P<0.01),而且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浆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亦显著低于非酒精脂肪肝患者(t=9.08,P<0.01),两组患者血浆球蛋白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血脂检查结果 见表2。两组患者血甘油三酯含量均较高,但两组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其中低密度脂蛋白酒精组低于非酒精组(t=2.048,P<0.05)。
表2 实验室检查对比 (略) 注:与非酒精性脂肪相比, * t=25.94,P<0.05; △ t=26.245,P<0.01; ☆ t=2.048,P<0.01
3 讨论
脂肪肝的发生机制是:脂肪合成障碍,不能将脂肪运输出去,造成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中性脂肪合成过多,多由于饥饿或某些疾病造成饥饿状态,从脂肪库中动员出大量脂肪,其中大部分脂肪进入肝脏,致肝合成脂肪增多;脂肪酸的氧化障碍,使细胞内对脂肪的利用下降。脂肪肝(包括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与病毒性肝炎相比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基本局限于消化系统,未发现全身中毒症状及出血症状。因此,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这一临床特点很容易导致其被漏诊,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酒精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较多,主要原因可能不是肝脏受损害更明显,而是与其每次饮酒后进食较少,导致胃肠消化功能下降有关。肝脏具有蛋白质、脂肪、酶类等代谢功能。研究发现:(1)酒精可造成肝细胞损伤而导致合成白蛋白减少。(2)酒精对肝细胞最早期作用是损伤肝细胞微粒体,使微粒体内GGT大量释放;同时,酒精还可诱导肝细胞微粒合成GGT。(3)肝脏合成的载脂蛋白在调节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长期饮酒抑制肝脏载脂蛋白的合成,从而使低密度脂蛋白合成障碍。本组提示酒精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特征性改变是A、A/G比值降低,GGT含量升高。血脂检测中低密度脂蛋白降低。
综上所述,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比较,消化不良症状前者多于后者,前者肝功能检查A降低,A/G比值降低,血脂检测中低密度蛋白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由此得出结论,酒精性与非洒精性脂肪肝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并能指导防治。脂肪肝主要是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因此诊疗原则上一般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为主,使脂肪肝逐渐逆转,对于症状较重者,必要时辅以保肝、去脂及抗纤维化药物进行治疗,戒酒及改善营养状况是酒精性脂肪肝的基本治疗。
参考文献
1 厉有名.酒精性肝病的分类及其诊断标准若干问题.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38-39.
2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02,22(2):105-106.
(编辑商志伟)
作者单位:417000湖南省娄底市委机关医务所, 百拇医药(吴石鸥)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 鉴别诊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性饮料消费的增加和饮食结构中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增加,脂肪肝发病率迅速增加的趋势,已成为慢性肝病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15%的患者可以从单纯的脂肪肝转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3%的患者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肝功能衰竭,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笔者收集2000年1月~2004年1月的脂肪肝患者60例(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各30例)进行临床研究,旨在探讨其两者临床表现的区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样本既往无肝炎病史及长期服药史,符合诊断标准。酒精性脂肪肝平均每日饮酒量为40~162g,饮酒史10~40年 [1]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均无饮酒史或每周饮酒量<40g [2]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男28例,女2例,平均48岁,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男20例,女10例,平均46岁。
1.2 观察项目 做肝功能、血糖、血脂等实验室检查。体征与症状:消化不良、肝区不适、肝大、黄疸。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 2 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除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多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外(χ 2 =10P<0.01),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相似。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比较 例(略)
2.2 肝功能检查结果 见表2。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谷氨酰转氨酶(GGT)含量明显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t=26.245,P<0.01),两组患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浆白蛋白(A)含量显著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t=25.94,P<0.01),而且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浆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亦显著低于非酒精脂肪肝患者(t=9.08,P<0.01),两组患者血浆球蛋白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血脂检查结果 见表2。两组患者血甘油三酯含量均较高,但两组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其中低密度脂蛋白酒精组低于非酒精组(t=2.048,P<0.05)。
表2 实验室检查对比 (略) 注:与非酒精性脂肪相比, * t=25.94,P<0.05; △ t=26.245,P<0.01; ☆ t=2.048,P<0.01
3 讨论
脂肪肝的发生机制是:脂肪合成障碍,不能将脂肪运输出去,造成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中性脂肪合成过多,多由于饥饿或某些疾病造成饥饿状态,从脂肪库中动员出大量脂肪,其中大部分脂肪进入肝脏,致肝合成脂肪增多;脂肪酸的氧化障碍,使细胞内对脂肪的利用下降。脂肪肝(包括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与病毒性肝炎相比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基本局限于消化系统,未发现全身中毒症状及出血症状。因此,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这一临床特点很容易导致其被漏诊,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酒精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较多,主要原因可能不是肝脏受损害更明显,而是与其每次饮酒后进食较少,导致胃肠消化功能下降有关。肝脏具有蛋白质、脂肪、酶类等代谢功能。研究发现:(1)酒精可造成肝细胞损伤而导致合成白蛋白减少。(2)酒精对肝细胞最早期作用是损伤肝细胞微粒体,使微粒体内GGT大量释放;同时,酒精还可诱导肝细胞微粒合成GGT。(3)肝脏合成的载脂蛋白在调节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长期饮酒抑制肝脏载脂蛋白的合成,从而使低密度脂蛋白合成障碍。本组提示酒精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特征性改变是A、A/G比值降低,GGT含量升高。血脂检测中低密度脂蛋白降低。
综上所述,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比较,消化不良症状前者多于后者,前者肝功能检查A降低,A/G比值降低,血脂检测中低密度蛋白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由此得出结论,酒精性与非洒精性脂肪肝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并能指导防治。脂肪肝主要是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因此诊疗原则上一般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为主,使脂肪肝逐渐逆转,对于症状较重者,必要时辅以保肝、去脂及抗纤维化药物进行治疗,戒酒及改善营养状况是酒精性脂肪肝的基本治疗。
参考文献
1 厉有名.酒精性肝病的分类及其诊断标准若干问题.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38-39.
2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02,22(2):105-106.
(编辑商志伟)
作者单位:417000湖南省娄底市委机关医务所, 百拇医药(吴石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