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理论研究
编号:10559911
重症肌无力发病机理有新发现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药报
     重症肌无力患者血中的乙酰胆碱(Ach)受体抗体并非是惟一的致病因子,而非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成分与发病密切相关。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柱一教授近期的这一新发现,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首次从重症肌无力患者血中监测到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直至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重症肌无力患者血中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是惟一的致病因子。但是这个原理却不能解释临床上为什么有大约15%的典型患者,其血中检测不到所谓的特异性致病因子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称为抗体阴性重症肌无力),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为数不少的抗体阳性重症肌无力抗体滴度与临床症状轻重程度之间不相吻合的问题。因此,李柱一教授对已有的重症肌无力发病机理产生质疑,并于1990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探讨患者血中的非乙酰胆碱受体,非乙酰胆碱受体配体和凝集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李教授经过10年攻关,在建立了国内首例特异性表达乙酰胆碱受体细胞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地检测了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非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非乙酰胆碱受体配体对乙酰胆碱受体钠离子通道的作用。研究结果首次证明,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IgC和非IgC成分均对乙酰胆碱受体功能有抑制作用,二者均参与发病过程,但二者对受体的抑制作用不同,抗体阳性重症肌无力患者血中的抗体对受体的抑制作用较非抗体成分大的多,而抗体阴性患者的非抗体成分,则对抑制受体功能起主导作用。他同时还证明,非乙酰胆碱受体配体和某些内源性的凝集素也会对乙酰胆碱受体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这些学术观点,并运用它去阐明抗体阴性肌无力的发病机制,进一步解释抗体阳性患者抗体滴度与病情不一致的原因。李柱一教授运用这一原理指导临床实践,改变传统治疗思路,把通常多用胆碱脂酶抑制剂,侧重于局部改善患者神经肌肉接头产体障碍,变为应用免疫抑制剂,重点纠正患者体内整体存在的异常免疫反应,收到了良好效果,使昔日的不治之症治疗有效率超过了90%。

    有关的论文获得国际免疫学会主席颁发的优秀论文奖,被国外学术期刊引用17次,被国内神经免疫学专著辑录,这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