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理论研究
编号:10559317
PS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
http://www.100md.com 健康报网
     作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麻醉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他们成功地制备出效佳价廉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建立起不同类型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动物模型,在国际上首先将麻醉药与PS混合应用于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同时在动物实验中证实,右旋糖酐能增强PS的活性,并能拮抗肺水肿液对PS的抑制。临床实践表明,通过提高PS的功能和增大PS抵抗水肿液的能力,可以使呼吸衰竭的患者在降低气道压力的条件下,缩短脱离呼吸机的时间,尽早康复出院。

    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是由磷脂和蛋白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对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少呼吸做功、防止肺不张和肺水肿有重要作用。肺表面活性物的减少和失活是许多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例如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重型肺炎、肺出血、哮喘和最近发现的SARS等急慢性肺病。虽然PS治疗在欧美已较为普遍,但疗效并不完全一致,这可能与给药手段、给药时机和机械通气方式等有关。而且PS价格昂贵,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 http://www.100md.com
    本项目的总体策划者李文志教授,目前担任黑龙江麻醉学会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编委和常务编委,自1994年起开始肺表面活性物质与 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研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变主要是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致使其通透性增高,形成肺水肿。水肿液不仅稀释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而且水肿液中物质,如清蛋白等均能抑制PS的活性,这些因素被认为是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围绕上述方向性课题,李文志教授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从新鲜的猪肺中提取出肺表面活性物质,其中含有大约98%的磷脂、1%的脂肪酸和中性脂质、1%的疏水蛋白质B和C,不含有亲水性蛋白质A和D。此种PS制备相对容易,效果肯定。因为祛除了一部分异种蛋白,副作用较小。在研究中,他们还建立了胎兔模型、肺泡灌洗模型、内毒素模型和矽肺模型,探讨了内源性PS失活的机制,对比了不同给药方式的效果,同时也观察了机械通气对PS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证明,肺水肿液对PS的抑制和稀释,是影响PS疗效的重要原因。呼气末正压(PEEP)的人工通气方法能够拮抗肺水肿液对PS的抑制,右旋糖酐能够增强PS的活性并拮抗血清的抑制作用。此外,单独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能维持撤离PEEP的低气道压力下的呼吸功能,如将氯胺酮和利多卡因等麻醉药与PS混合使用,则有助于呼吸衰竭的患者逐步降低机械通气的压力,乃至摆脱呼吸机。研究人员还利用膜天平和洗肺鼠模型证明,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等抗生素对PS活性无不良影响,从而为PS作为抗生素进入肺泡的良好载体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在,他们已为25例患者施行了PS补充疗法,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3例,急性肺损伤和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操作时,利用无菌注射器和一次性吸痰管,分别向气道内注入1/3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然后用气囊加压数下。用药后拍摄X线胸片观察肺部变化:患者氧合状况明显改善,吸入氧分数逐渐降低,平均气道压力下降。同时,肺水肿减轻,X线显示侵润影缩小直至消失。所有接受PS治疗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和氧疗时间均大为缩短,避免了机械通气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著提高生存率,节省了医疗费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