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理论研究
编号:10560237
实施有效方法 减轻分娩镇痛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药报
     分娩镇痛是指消除或缓解分娩时产痛的措施。理想的分娩镇痛必须保证母婴安全,易于给药、起效快且能满足整个产程要求,使产妇清醒地参与分娩过程,且不影响宫缩和产程。目前分娩镇痛方法主要有非药物性镇痛法、药物性镇痛法、局部神经阻滞法和椎管内神经阻滞法四类。现将其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非药物性镇痛法

    目前国际上推荐回归自然分娩-Doula(希腊文,意思是由一个有经验妇女帮助另一个妇女)陪伴分娩,国内家庭式病房分娩已开始尝试。临床观察表明,该法仅15%~20%不需止痛药,另15%~20%疼痛虽减轻,但仍需药物止痛,故提倡与局部止痛相结合。

    临床曾尝试针刺麻醉应用于分娩,效果不满意。经皮电神经刺激可抑制痛觉纤维的传导,能起到减轻疼痛反应的作用,对母婴无害。近来有人将HANS仪与安定联合应用,与单用安定相比可提高无痛率,约40%~60%产妇在第一产程获得良好镇痛,但其中2/3产妇在第一产程或分娩过程中要求局部止痛,并会干扰胎心监护。
, 百拇医药
    ■药物性镇痛法

    在分娩镇痛中,注射用哌替啶为标准的麻醉性镇痛药,但其代谢物去甲哌替啶对新生儿有呼吸中枢抑制作用,经证实,该药于胎儿娩出前1小时或4小时以上使用是安全的。吗啡镇痛作用虽强,但极易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目前已很少应用。

    异丙嗪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不影响宫缩,与哌替啶合用对宫颈坚硬难产作用显著,但易通过胎盘,应用受到限制。东莨菪碱可兴奋呼吸中枢作用,可松弛子宫,曾一度被选择为分娩镇痛主要成分之一。氯胺酮在美国产科麻醉应用较广,小剂量(<1毫克/千克)有良好镇痛且无意识消失,对新生儿无呼吸抑制作用,但氯胺酮用药安全范围窄,用量>1毫克/千克时可使产妇意识消失,产生新生儿呼吸抑制,且有致幻作用,有研究显示,给予小剂量咪唑安配伍可预防。

    1970年Scott报道PCIA(静脉PCA)分娩镇痛。PCIA选用阿片类药有哌替啶、吗啡、芬太尼、纳布啡,在第一产程开始PCIA,宫口开全时停止。目前PCIA未能得以推广,但随着曲马多的应用,可会再次受到关注。
, 百拇医药
    吸入全麻药麻醉镇痛是对宫缩期产妇间断使用混气体,常用的是笑气与氧气各半,混合后于第一产程宫缩前20~30秒短暂吸入,镇痛可靠迅速,失效快,对胎儿影响小,不影响宫缩产程,但镇痛效果不如硬膜外镇痛法,且常会使产妇意识丧失。常用药物还有氟烷、安氟醚和氟醚等,但应注意引起反流呕吐及误吸的危险。

    ■局部阻滞镇痛法

    分娩第二产程中的疼痛主要来自经阴道神经传入脊髓的产道及盆底的机械刺激,因而采用阴部神经阻滞可减轻疼痛,缩短第二产程。但由于宫颈旁阻断方法是在距子宫血管附近局部注入大量镇痛药,会造成胎儿窘迫及胎心过缓,仍妨碍此法在分娩镇痛中应用。目前,这种方法仅用于不适合椎管内镇痛,但又要求分娩镇痛者。

    ■椎管内阻滞镇痛法

    主要有连续硬膜外镇痛(CIEA)、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B)、可行走硬膜外镇痛几种方法。
, 百拇医药
    美国妇产学院(ACOG)指南指出,分娩镇痛腰部硬膜外阻滞最为有效,且不良反应少。硬膜外镇痛主要进展之一CIEA,即常规连续注射稀释的局麻药和脂溶性阿片类镇痛药,可使镇痛平面更加恒定,降低局部血药浓度和全身浓度,母婴耐受好。但在产程中不能随镇痛需要而调整用药量,还可能降低子宫对宫缩素的反应性而延长第二产程。

    PCEA从1988年以来报道研究较多,药物选择有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局麻药,以及芬太尼、吗啡、苏芬太尼、曲马多等阿片类药物。该法选用LCP模式(即负荷量+持续剂量+PCA剂量),具有减少用药剂量、易于调整用药量、便于自行给药优点。但有人认为,这一方法用药量过大。

    CSEB是1998年在瑞士日内瓦第17届欧洲区域麻醉协会上提出的新的麻醉镇痛技术,起效快,效果确切,可弥补以上不足。目前临床采用铅笔式或无创性腰麻针,综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镇痛优点。

    可行走硬膜外镇痛可提高产妇满意率且减少对第二产程进展的影响及器械引产率,分娩时接受硬膜外镇痛时不影响产妇活动能力。新型药物罗哌卡因,苏芬太尼使之成为理想方法,但目前有待进一步研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