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例老年人胃息肉临床及病理观察
http://www.100md.com
徐世平 张子其 王孟薇 万军 邵勇 伍银桥 王思平 孙华魁
摘 要 目的 研究老年人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演变规律。 方法 对3 642名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检出胃息肉患者115例,随访2~10年,平均随访6.5年,对所发现的胃息肉根据情况均进行内镜下切除(钳除或电切),送病理检查。 结果 对3 642例老年人行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患者115例,检出率为3.2%;其中炎性、增生性、腺瘤性息肉分别占60.8%、33.6%、5.6%;息肉部位分别为贲门13.3%、胃底20.9%、胃体34.3%、胃窦23.1%、残胃8.4%;息肉切除后有30例再发,再发率26.1%,以内镜切除后第1~3年多见,腺瘤性息肉及多发性息肉患者易再发;115例中只有1例癌变,癌变率0.87%。 结论 老年人胃息肉病理类型同一般人群无明显改变,老年人无特殊的息肉好发部位,各部位亦无特殊病理类型的好发息肉。对胃息肉进行及时切除,有利于防止胃癌的发生。
关键词:息肉;胃疾病
, http://www.100md.com
胃息肉作为一种胃癌前期疾病,可因其起因不同而有不同转归。胃镜的临床应用有助于胃息肉的检出及临床演变的观察。现将我们检出的115例老年人胃息肉及随访结果作一简要回顾分析。
资料与方法
1986年1月至1996年5月,我们共对3642例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共发现胃息肉患者115例,其中男性102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60岁,中位年龄72岁;胃息肉检出率为3.2%。18例为多发息肉,11例为残胃息肉。2例患者同时伴有非息肉部位早期胃癌,11例残胃息肉患者中7例为胃癌术后。有1例患者胃内布满0.1~0.8 cm大小的息肉上百枚,其余114例共检出息肉143枚,大小为0.2~1.5 cm,分别予以钳除或电切,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所有胃息肉患者进行了2~10年随访,平均6.5年,其中随访5年以上共79例。随访期间每间隔半年至1年左右复查胃镜。对新发现的胃息肉均予以相应治疗,根据息肉所在部位及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别进行统计比较。
, 百拇医药
结 果
一、胃息肉的部位及病理类型
143枚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及部位分布见表1。由表1可见,胃息肉以炎性息肉多见,占60.8%;增生性息肉次之,占33.6%;腺瘤性息肉占5.6%。息肉部位若按贲门胃底、胃体、胃窦3个部位进行划分,各部位息肉患病率及病理类型差异无显著性。多发性胃息肉患者中,同一患者各息肉的病理类型不完全相同。
二、胃息肉再发及癌变情况
115例中有30例再发,再发率26.1%,再发患者状况见表2。以腺瘤性和增生性息肉再发率高,分别达75.0%(6/8)和25.0%(12/48)。有13例患者多次(>1次)再发,占43.3%(13/30)。如果以每例患者每再发1次计为再发1例次,共再发52例次,再发息肉的病理类型与原息肉病理类型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以相邻两次息肉病理类型异同进行统计,病理类型相同的占65.4%(34/52),不同的占34.6%(18/52),息肉病理类型的变化无明确的规律性,但我们发现在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再发的患者中,仍分别以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居多。18例多发息肉患者中有6例再发,再发率为33.3%,其中有2例仍为多发,且病理类型均为增生性息肉,其余4例为单发。
, 百拇医药
表1 143枚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及部位分布
病理类型 部位(枚) 合计
贲门 胃底 胃体 胃窦 残胃
炎性 10 21 28 18 10 87(60.8)
增生性 9 7 19 11 2 48(33.6)
腺瘤性 0 2 2 4 0 8(5.6)
合计 19 30 49 33 12 143(100.0)
注:( )内数字为百分比(%)
表2 30例再发患者原胃息肉病理类型及部位(例)
, 百拇医药
病理类型 部位 合计
贲门 胃底 胃体 胃窦 残胃
炎性 4 2 3 2 1 12
增生性 3 1 6 1 1 12
腺瘤性 0 2 2 2 0 6
合计 7 5 11 5 2 30
30例胃息肉再发的患者中,第1次再发多见于胃息肉镜下治疗后第1~3年,占86.7%,最短者为5个月,最长者为56个月,平均16.9个月。1例患者胃底息肉反复发作,并由开始的炎性息肉逐步发展致增生性息肉,5年后演变成胃底腺癌。其余患者在追随期内未见癌变。
讨 论
, 百拇医药 胃息肉按其来源分为上皮性、非上皮性、错构瘤性、炎性及其他;临床上多按炎性、增生性和腺瘤性进行划分。胃息肉发病率目前尚无确切统计资料,国外早期尸检报告胃息肉发病率在0.33~0.90%,胃镜息肉检出率在0.4%~1.0%〔1,2〕,国内报告胃镜胃息肉检出率在0.5%~1.8%〔3,4〕。本组结果显示老年人胃息肉患病率在3.2%。大部分资料证实胃息肉患病率在男、女两性无显著性差异,本组资料由于人群的特异性,所得结果男女比例差别较大。一般资料认为,3型息肉中以炎性息肉最多见,约占55.4%~75.0%,其次为增生性息肉,约占25.0%~32.5%,腺瘤性息肉较少,约占3.5%~9.9%〔5-9〕。本组资料显示:老年人3型息肉所占比例与国内外大部分资料相近,表明老年人胃息肉病理类型未发生明显改变。一般认为胃息肉多见于胃窦部,其次为胃体和胃底,但本组资料显示,老年人胃窦、体、底息肉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各部位息肉病理类型差异亦无显著性,表明老年人胃底、体部息肉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从而形成了老年人无特殊胃息肉的好发部位,各部位亦无特殊病理类型的好发息肉。
, 百拇医药
胃息肉作为胃癌前期疾病,具有一定恶变潜能。一般认为,腺瘤性息肉恶变率相对较高,约占14.3%~24.4%;增生性息肉次之,约占1.0%~3.0%;炎性息肉恶变率较低或不会癌变〔4-9〕。但是3型息肉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国内俞嘉琴等〔5〕观察到,随着息肉增大,息肉可逐渐由炎性过渡到增生性,由增生性逐渐过渡到腺瘤性。Ginsberg等〔10〕也证实在增生性息肉中可包含有腺瘤成分。本组有1例患者即由初期的炎性息肉逐渐发展成增生性息肉,最终形成胃癌。但在观察期内,其余患者均未发展成胃癌,癌变率较低的原因可能与我们定期复查、及时处理所见息肉有关。当息肉全部切除后,间隔一定时间复查胃镜又发现新的息肉,称为胃息肉再发。我们发现,胃息肉再发率在息肉处理后第1~3年最高,尤以腺瘤性、增生性及多发性息肉患者易再发。当对息肉进行反复钳除、切除或电凝后,则再发逐渐减少。因此对胃息肉的患者,无论息肉大小及性质如何,均应及时处理,这样有利于防止胃癌的形成。另外息肉的癌变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直径>2 cm的胃息肉癌变率明显增大,Papa 等〔2〕对胃息肉的前瞻性研究也证实这种观点,认为对<2 cm的胃息肉,仅腺瘤性息肉需追随,但同时指出,即使很小的息肉也同样存在癌变的可能。Ginsberg〔10〕等的研究也发现所有的胃上皮息肉均有恶变潜能,仅根据息肉大小和活检取得的组织病理学来决定对息肉的治疗可能会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认为,对老年胃息肉患者,无论其病理类型及大小,在前3年内均应追随。
, http://www.100md.com
Orlowska〔9〕认为有息肉的胃比无息肉的胃对致癌刺激更敏感,易受损伤而容易伴发息肉外胃癌,本组患者中有2例同时伴有息肉外的胃癌,因此对胃息肉患者还要注意排除息肉外胃癌的存在。另外,11例残胃息肉患者中有7例系胃癌手术后,因此对胃癌术后的患者是否有易发生胃息肉的趋向,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作者单位:徐世平(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张子其(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王孟薇(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万军(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邵勇(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伍银桥(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 http://www.100md.com
王思平(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孙华魁(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参考文献
1,Ljubicic N, Banic M, Kujundzic M, et al. The effect of eradicating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on the course of adenomatous and hyperplastic gastric polyps.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9,11:727-730.
2,Papa A,Cammarota G,Tursi A, et al.Histologic types and surveillance of gastric polyps: a seven year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Hepatogastroenterology, 1998,45:579-582.
, 百拇医药
3,张秀荣,李春启,李学甫,等.122例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与随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42-43.
4,李桂生,李石,陈士葆,等.胃镜诊断胃息肉215例分析.实用内科杂志,1990,10:80-81.
5,俞嘉琴,孔今城.80例胃息肉的临床与胃镜追踪随访分析.上海医学,1994,17:219-220.
6,曾健,黎乐群,肖强.影象胃息肉恶变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广西医学,1997,19:20-22.
7,王化虹,胡伏莲,陈宝雯,等.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附111例胃息肉临床分析.中国内镜杂志,1997,3:11-13.
8,兰升红,陈钟齐.外科治疗胃息肉33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219-221.
9,Orlowska J, Jarosz D, Pachlewski J,et al.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benign epithelial gastric polyps.Am J Gastroenterol, 1995,90:2152-2159.
10,Ginsberg GG, Al Kawas FH, Fleischer DE,et al. Gastric polyps: relationship of size and histology to cancer risk. Am J Gastroenterol, 1996, 91: 714-717., http://www.100md.com
摘 要 目的 研究老年人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演变规律。 方法 对3 642名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检出胃息肉患者115例,随访2~10年,平均随访6.5年,对所发现的胃息肉根据情况均进行内镜下切除(钳除或电切),送病理检查。 结果 对3 642例老年人行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患者115例,检出率为3.2%;其中炎性、增生性、腺瘤性息肉分别占60.8%、33.6%、5.6%;息肉部位分别为贲门13.3%、胃底20.9%、胃体34.3%、胃窦23.1%、残胃8.4%;息肉切除后有30例再发,再发率26.1%,以内镜切除后第1~3年多见,腺瘤性息肉及多发性息肉患者易再发;115例中只有1例癌变,癌变率0.87%。 结论 老年人胃息肉病理类型同一般人群无明显改变,老年人无特殊的息肉好发部位,各部位亦无特殊病理类型的好发息肉。对胃息肉进行及时切除,有利于防止胃癌的发生。
关键词:息肉;胃疾病
, http://www.100md.com
胃息肉作为一种胃癌前期疾病,可因其起因不同而有不同转归。胃镜的临床应用有助于胃息肉的检出及临床演变的观察。现将我们检出的115例老年人胃息肉及随访结果作一简要回顾分析。
资料与方法
1986年1月至1996年5月,我们共对3642例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共发现胃息肉患者115例,其中男性102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60岁,中位年龄72岁;胃息肉检出率为3.2%。18例为多发息肉,11例为残胃息肉。2例患者同时伴有非息肉部位早期胃癌,11例残胃息肉患者中7例为胃癌术后。有1例患者胃内布满0.1~0.8 cm大小的息肉上百枚,其余114例共检出息肉143枚,大小为0.2~1.5 cm,分别予以钳除或电切,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所有胃息肉患者进行了2~10年随访,平均6.5年,其中随访5年以上共79例。随访期间每间隔半年至1年左右复查胃镜。对新发现的胃息肉均予以相应治疗,根据息肉所在部位及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别进行统计比较。
, 百拇医药
结 果
一、胃息肉的部位及病理类型
143枚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及部位分布见表1。由表1可见,胃息肉以炎性息肉多见,占60.8%;增生性息肉次之,占33.6%;腺瘤性息肉占5.6%。息肉部位若按贲门胃底、胃体、胃窦3个部位进行划分,各部位息肉患病率及病理类型差异无显著性。多发性胃息肉患者中,同一患者各息肉的病理类型不完全相同。
二、胃息肉再发及癌变情况
115例中有30例再发,再发率26.1%,再发患者状况见表2。以腺瘤性和增生性息肉再发率高,分别达75.0%(6/8)和25.0%(12/48)。有13例患者多次(>1次)再发,占43.3%(13/30)。如果以每例患者每再发1次计为再发1例次,共再发52例次,再发息肉的病理类型与原息肉病理类型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以相邻两次息肉病理类型异同进行统计,病理类型相同的占65.4%(34/52),不同的占34.6%(18/52),息肉病理类型的变化无明确的规律性,但我们发现在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再发的患者中,仍分别以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居多。18例多发息肉患者中有6例再发,再发率为33.3%,其中有2例仍为多发,且病理类型均为增生性息肉,其余4例为单发。
, 百拇医药
表1 143枚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及部位分布
病理类型 部位(枚) 合计
贲门 胃底 胃体 胃窦 残胃
炎性 10 21 28 18 10 87(60.8)
增生性 9 7 19 11 2 48(33.6)
腺瘤性 0 2 2 4 0 8(5.6)
合计 19 30 49 33 12 143(100.0)
注:( )内数字为百分比(%)
表2 30例再发患者原胃息肉病理类型及部位(例)
, 百拇医药
病理类型 部位 合计
贲门 胃底 胃体 胃窦 残胃
炎性 4 2 3 2 1 12
增生性 3 1 6 1 1 12
腺瘤性 0 2 2 2 0 6
合计 7 5 11 5 2 30
30例胃息肉再发的患者中,第1次再发多见于胃息肉镜下治疗后第1~3年,占86.7%,最短者为5个月,最长者为56个月,平均16.9个月。1例患者胃底息肉反复发作,并由开始的炎性息肉逐步发展致增生性息肉,5年后演变成胃底腺癌。其余患者在追随期内未见癌变。
讨 论
, 百拇医药 胃息肉按其来源分为上皮性、非上皮性、错构瘤性、炎性及其他;临床上多按炎性、增生性和腺瘤性进行划分。胃息肉发病率目前尚无确切统计资料,国外早期尸检报告胃息肉发病率在0.33~0.90%,胃镜息肉检出率在0.4%~1.0%〔1,2〕,国内报告胃镜胃息肉检出率在0.5%~1.8%〔3,4〕。本组结果显示老年人胃息肉患病率在3.2%。大部分资料证实胃息肉患病率在男、女两性无显著性差异,本组资料由于人群的特异性,所得结果男女比例差别较大。一般资料认为,3型息肉中以炎性息肉最多见,约占55.4%~75.0%,其次为增生性息肉,约占25.0%~32.5%,腺瘤性息肉较少,约占3.5%~9.9%〔5-9〕。本组资料显示:老年人3型息肉所占比例与国内外大部分资料相近,表明老年人胃息肉病理类型未发生明显改变。一般认为胃息肉多见于胃窦部,其次为胃体和胃底,但本组资料显示,老年人胃窦、体、底息肉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各部位息肉病理类型差异亦无显著性,表明老年人胃底、体部息肉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从而形成了老年人无特殊胃息肉的好发部位,各部位亦无特殊病理类型的好发息肉。
, 百拇医药
胃息肉作为胃癌前期疾病,具有一定恶变潜能。一般认为,腺瘤性息肉恶变率相对较高,约占14.3%~24.4%;增生性息肉次之,约占1.0%~3.0%;炎性息肉恶变率较低或不会癌变〔4-9〕。但是3型息肉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国内俞嘉琴等〔5〕观察到,随着息肉增大,息肉可逐渐由炎性过渡到增生性,由增生性逐渐过渡到腺瘤性。Ginsberg等〔10〕也证实在增生性息肉中可包含有腺瘤成分。本组有1例患者即由初期的炎性息肉逐渐发展成增生性息肉,最终形成胃癌。但在观察期内,其余患者均未发展成胃癌,癌变率较低的原因可能与我们定期复查、及时处理所见息肉有关。当息肉全部切除后,间隔一定时间复查胃镜又发现新的息肉,称为胃息肉再发。我们发现,胃息肉再发率在息肉处理后第1~3年最高,尤以腺瘤性、增生性及多发性息肉患者易再发。当对息肉进行反复钳除、切除或电凝后,则再发逐渐减少。因此对胃息肉的患者,无论息肉大小及性质如何,均应及时处理,这样有利于防止胃癌的形成。另外息肉的癌变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直径>2 cm的胃息肉癌变率明显增大,Papa 等〔2〕对胃息肉的前瞻性研究也证实这种观点,认为对<2 cm的胃息肉,仅腺瘤性息肉需追随,但同时指出,即使很小的息肉也同样存在癌变的可能。Ginsberg〔10〕等的研究也发现所有的胃上皮息肉均有恶变潜能,仅根据息肉大小和活检取得的组织病理学来决定对息肉的治疗可能会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认为,对老年胃息肉患者,无论其病理类型及大小,在前3年内均应追随。
, http://www.100md.com
Orlowska〔9〕认为有息肉的胃比无息肉的胃对致癌刺激更敏感,易受损伤而容易伴发息肉外胃癌,本组患者中有2例同时伴有息肉外的胃癌,因此对胃息肉患者还要注意排除息肉外胃癌的存在。另外,11例残胃息肉患者中有7例系胃癌手术后,因此对胃癌术后的患者是否有易发生胃息肉的趋向,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作者单位:徐世平(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张子其(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王孟薇(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万军(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邵勇(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伍银桥(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 http://www.100md.com
王思平(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孙华魁(100853 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
参考文献
1,Ljubicic N, Banic M, Kujundzic M, et al. The effect of eradicating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on the course of adenomatous and hyperplastic gastric polyps.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9,11:727-730.
2,Papa A,Cammarota G,Tursi A, et al.Histologic types and surveillance of gastric polyps: a seven year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Hepatogastroenterology, 1998,45:579-582.
, 百拇医药
3,张秀荣,李春启,李学甫,等.122例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与随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42-43.
4,李桂生,李石,陈士葆,等.胃镜诊断胃息肉215例分析.实用内科杂志,1990,10:80-81.
5,俞嘉琴,孔今城.80例胃息肉的临床与胃镜追踪随访分析.上海医学,1994,17:219-220.
6,曾健,黎乐群,肖强.影象胃息肉恶变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广西医学,1997,19:20-22.
7,王化虹,胡伏莲,陈宝雯,等.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附111例胃息肉临床分析.中国内镜杂志,1997,3:11-13.
8,兰升红,陈钟齐.外科治疗胃息肉33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219-221.
9,Orlowska J, Jarosz D, Pachlewski J,et al.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benign epithelial gastric polyps.Am J Gastroenterol, 1995,90:2152-2159.
10,Ginsberg GG, Al Kawas FH, Fleischer DE,et al. Gastric polyps: relationship of size and histology to cancer risk. Am J Gastroenterol, 1996, 91: 714-71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