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理论研究
编号:10561861
小儿肠梗阻并肠坏死83例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李新宁

    小儿急性肠梗阻是严重危害小儿生命的急症之一。我院1980~1998年收治小儿急性肠梗阻近600例,其中并发肠坏死83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3例,女30例。年龄3天~13岁,其中小于1个月11例,2~5月26例,6~12月18例,2~5岁15例,大于6岁13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2小时~5天。临床表现:以呕吐腹胀、便闭为主。本组83例均有呕吐、呕吐物为胃液、胆汁或粪便样物,呕吐咖啡样液23例;全腹胀或肠型78例,便闭68例,排少量大便或血便15例,腹块26例。体温低于35℃13例,37.5℃~39℃50例,高于39.1℃20例。本组疾病分类:先天性粘连索带引起肠梗阻18例,急性坏死性肠炎(梗阻型)12例,蛔虫性肠梗阻13例,粘连性肠梗阻19例,肠套叠13例,肠扭转6例,肠闭锁2例。术前合并症: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78例,腹膜炎中毒性休克71例,肺炎25例,营养不良、硬肿症17例。腹部X线表现:平片可见扩大的肠袢及多个液气平面呈阶梯状排列,部分膈下有游离气体。治疗:本组均施行肠切除术,切除长度10~70cm不等,其中空肠坏死5例,回肠51例,回结肠19例,结肠8例。肠切除端端吻合66例,肠造瘘二期吻合17例。本组治愈65例,死亡18例(其中3例家属放弃治疗),治愈率为76%。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肠吻合口瘘及切口裂开。本组术后肠吻合口瘘9例,均行肠造瘘术,其中2例死亡,切口裂开10例,行减张缝合后切口乙期愈合。术后1~10年随访52例。结果:1例术后2年死于车祸,1例术后1年患传染病死亡;11例术后1年内大便每日5~8次,大便稀烂,1年后排便次数逐渐减少,至今排便已正常(每日1~2次)。除2例死亡外其余50例生长发育均正常。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2.1 诊断:小儿肠梗阻合并肠坏死的诊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①持续性腹痛或频发性绞痛,呕吐量多,呕吐粪样物及咖啡样液体,有血便,很快发生脱水、酸中毒、休克。②体温不升或高烧,脉快,腹胀短期内加重,有腹膜刺激征,腹部可触及箱闭性肠袢,肠鸣音消失。③腹部X线平片:有大小不等多个阶梯状液气平面,有膨大孤立的充气肠袢或假肿瘤征,结肠瘪缩无气体。

    2.2 治疗:对肠梗阻并肠坏死的治疗,应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曾氏指出(1),应尽可能争取在肠坏死以前解除梗阻,如怀疑有肠坏死则必须尽早手术。肠梗阻的患儿术前常合并有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腹膜炎 、中毒性休克等,应快速输液,补充水电解质和纠正酸中毒,抗休克。若补液1~2小时休克情况无好转,抗休克同时,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尽快处理病灶,挽救患儿生命。术中对肠壁暗红瘀血者用0.5%利多卡因肠系膜根部封闭,或用温盐水纱布(约40℃)湿敷肠管,观察5~10分钟,肠壁颜色转红润,肠蠕动逐渐恢复,表明无肠坏死。如肠壁失去光泽、呈暗紫色或灰白色,无肠蠕动,经温盐水湿敷后色泽无改变,应视为肠坏死,予以切除。切除坏死肠段的范围,应定在健康肠管部位,不要留下生机差的肠管,避免吻合口瘘。术式选择:有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者,选择简单术式,切除坏死肠段后行肠造瘘术,这样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及对病儿的打击,提高生存率,1个月后病情稳定再行肠吻合术。如患儿年龄大,生命征稳定,坏死肠段短,可采用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加强抗感染及支持疗法,保证每日补给足够热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利于吻合口及腹壁切口的生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一提的是吻合口瘘常发生在术后5~7天,本组有9例。表现为发热、腹胀、腹壁切口红肿,有粪水样渗出液,应立即剖腹探查,找到瘘口提出腹壁外,作双口或单口造瘘,腹腔放置引流胶管,待病情稳定后再择期行关瘘术。

    作者单位:广西区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黄家驷主编.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594

    广西医学

    GUANGXI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2期 No.2 199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