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彭秀斌 陈永辉 林远青
珠海市人民医院放射科(519000)
我院自1989年以来,采用影像学技术引导,对115例胸部疾病进行了穿刺活检,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我们应用该技术的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15例,男84例,女31例,年龄3~71岁。均为胸片检查疑为肺部或纵隔肿瘤而临床不能确诊的病人。有36例作了胸部CT扫描,26例行体层摄影。肺部病变104例,纵隔肿块11例;112例显示结节或块状影,3例弥漫性病变。
1.2 方法 根据正侧位胸片、CT片确定进针线路,选择最接近病变的胸壁为穿刺点,取卧位或坐位,在X线电视、CT、或B超引导下,避开肋骨及重要脏器,垂直或斜形进针,迅速穿过胸膜。针头进入病灶后,有一种实质性感觉,若遇囊性肿块,则有一种落空感。此时停止进针,嘱病人平静呼吸,确定针尖在肿块内无误,即可取出针芯,立即接上注射器,将穿刺针在肿块内旋转、进退,持续抽吸,然后保持负压拔出穿刺针。若用自动活检针,在预计的特定射程内激发活检枪并迅速退针。吸取的标本立即涂片送检,较大的组织则用10%甲醛固定送病理检查。
肿块较大或弥漫性病变,应多处取材。1次活检失败者,可再次穿刺,但以2次为宜。术中应随时注意有无气胸与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留院观察3 h,尽量让患者躺下休息,禁止用力咳嗽和深呼吸。并分别于术后1 h、2 h及离去前透视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出院后再发生气胸者较少,但应告知病人警惕其可能性。
1.3 结果 115例作127次穿刺,105例所得标本明确了诊断,10例失败,诊断率91.3%。105例中肺鳞癌42例,腺癌18例,小细胞癌1例,肺癌未分类3例,肺脓肿10例,结核球11例,炎性假瘤5例,肺吸虫1例,胸膜间皮瘤1例,良性肿瘤4例。纵隔恶性淋巴瘤2例,淋巴结核2例,神经纤维瘤3例,支气管囊肿、纤维肉瘤各1例。115例活检并发气胸7例(6.2%),痰中带血8例(6.9%),肋间神经损伤1例(0.9%),诱发哮喘1例(0.9%)。
2 讨论
2.1 导引设备的选择 X线电视、CT、B超是最常用的引导设备,各有其优点和不足。X线电视简便、快捷、经济,适用于肺周围型肿块的活检,本组92例采用该技术引导;CT导向精确,分辨率高,能避开重要脏器及大血管,对肺部较深病灶及纵隔肿瘤尤为适用。本组有14例用CT引导,其缺点是费用高、操作较复杂、费时。B超引导既精确又无射线,但只适宜紧贴胸壁的肿块,故广泛应用受到限制,本组只有9例为该技术引导。目前多数学者主张CT引导[1~3],但笔者认为应根据病灶大小、部位、深度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合理选用引导设备。
2.2 穿刺针的合理应用 本组病例大部分采用18~22G Chiba针活检,部分采用Cook公司生产的自动活检针。穿刺针大小的选择主要根据病灶的大小、深度和部位。表浅的较大肿块,采用18号Chiba针或自动活检针,可获得满意的组织取材,而且也很安全。小的、邻近心血管的较深肿块,用20~22号针则较安全,由于针细柔,随呼吸运动时不易划裂肺组织。
2.3 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活检成功的关键是取材。本组10例因未采得特征性病理组织而失败。究其原因:一是病变较小,部位深,紧邻重要脏器,定位及操作困难。二是良性病变需取得较多组织才能定性,而细针抽吸达不到要求。三是弥漫性病变,因其间有正常组织,透视下针尖虽在病灶区,但也可造成假阴性。四是大病灶,中央坏死,取出的坏死组织不能定性。故对于小结节病变,针尖尽量置于中心,若较大的肿块,针尖放于偏中心部位,必要时可多处取材。
2.4 并发症的控制 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对于全身出血性疾病、心肺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等病人应避免穿刺。本组7例术后出现少量气胸,多因病灶小,部位深,需反复多次改变方向才进入病灶而造成。8例术后痰中带血1~3 d,1例从背部进针伤及肋间神经,另1例当针穿破胸膜后,病人突发哮喘,呼吸困难。故术前应尽量消除病人紧张心理,仔细定位,熟练操作,用心体会手感。作者认为以腋侧进针较易控制方向,有并发症者留观1~2 d,常规抗炎及对症处理。
广东医学
GUANGDONG YIXUE
1999年 第20卷 第2期 No.2 Vol.20 1999
珠海市人民医院放射科(519000)
我院自1989年以来,采用影像学技术引导,对115例胸部疾病进行了穿刺活检,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我们应用该技术的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15例,男84例,女31例,年龄3~71岁。均为胸片检查疑为肺部或纵隔肿瘤而临床不能确诊的病人。有36例作了胸部CT扫描,26例行体层摄影。肺部病变104例,纵隔肿块11例;112例显示结节或块状影,3例弥漫性病变。
1.2 方法 根据正侧位胸片、CT片确定进针线路,选择最接近病变的胸壁为穿刺点,取卧位或坐位,在X线电视、CT、或B超引导下,避开肋骨及重要脏器,垂直或斜形进针,迅速穿过胸膜。针头进入病灶后,有一种实质性感觉,若遇囊性肿块,则有一种落空感。此时停止进针,嘱病人平静呼吸,确定针尖在肿块内无误,即可取出针芯,立即接上注射器,将穿刺针在肿块内旋转、进退,持续抽吸,然后保持负压拔出穿刺针。若用自动活检针,在预计的特定射程内激发活检枪并迅速退针。吸取的标本立即涂片送检,较大的组织则用10%甲醛固定送病理检查。
肿块较大或弥漫性病变,应多处取材。1次活检失败者,可再次穿刺,但以2次为宜。术中应随时注意有无气胸与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留院观察3 h,尽量让患者躺下休息,禁止用力咳嗽和深呼吸。并分别于术后1 h、2 h及离去前透视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出院后再发生气胸者较少,但应告知病人警惕其可能性。
1.3 结果 115例作127次穿刺,105例所得标本明确了诊断,10例失败,诊断率91.3%。105例中肺鳞癌42例,腺癌18例,小细胞癌1例,肺癌未分类3例,肺脓肿10例,结核球11例,炎性假瘤5例,肺吸虫1例,胸膜间皮瘤1例,良性肿瘤4例。纵隔恶性淋巴瘤2例,淋巴结核2例,神经纤维瘤3例,支气管囊肿、纤维肉瘤各1例。115例活检并发气胸7例(6.2%),痰中带血8例(6.9%),肋间神经损伤1例(0.9%),诱发哮喘1例(0.9%)。
2 讨论
2.1 导引设备的选择 X线电视、CT、B超是最常用的引导设备,各有其优点和不足。X线电视简便、快捷、经济,适用于肺周围型肿块的活检,本组92例采用该技术引导;CT导向精确,分辨率高,能避开重要脏器及大血管,对肺部较深病灶及纵隔肿瘤尤为适用。本组有14例用CT引导,其缺点是费用高、操作较复杂、费时。B超引导既精确又无射线,但只适宜紧贴胸壁的肿块,故广泛应用受到限制,本组只有9例为该技术引导。目前多数学者主张CT引导[1~3],但笔者认为应根据病灶大小、部位、深度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合理选用引导设备。
2.2 穿刺针的合理应用 本组病例大部分采用18~22G Chiba针活检,部分采用Cook公司生产的自动活检针。穿刺针大小的选择主要根据病灶的大小、深度和部位。表浅的较大肿块,采用18号Chiba针或自动活检针,可获得满意的组织取材,而且也很安全。小的、邻近心血管的较深肿块,用20~22号针则较安全,由于针细柔,随呼吸运动时不易划裂肺组织。
2.3 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活检成功的关键是取材。本组10例因未采得特征性病理组织而失败。究其原因:一是病变较小,部位深,紧邻重要脏器,定位及操作困难。二是良性病变需取得较多组织才能定性,而细针抽吸达不到要求。三是弥漫性病变,因其间有正常组织,透视下针尖虽在病灶区,但也可造成假阴性。四是大病灶,中央坏死,取出的坏死组织不能定性。故对于小结节病变,针尖尽量置于中心,若较大的肿块,针尖放于偏中心部位,必要时可多处取材。
2.4 并发症的控制 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对于全身出血性疾病、心肺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等病人应避免穿刺。本组7例术后出现少量气胸,多因病灶小,部位深,需反复多次改变方向才进入病灶而造成。8例术后痰中带血1~3 d,1例从背部进针伤及肋间神经,另1例当针穿破胸膜后,病人突发哮喘,呼吸困难。故术前应尽量消除病人紧张心理,仔细定位,熟练操作,用心体会手感。作者认为以腋侧进针较易控制方向,有并发症者留观1~2 d,常规抗炎及对症处理。
广东医学
GUANGDONG YIXUE
1999年 第20卷 第2期 No.2 Vol.20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