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理论研究 > 正文
编号:10562585
http://www.100md.com
     罗乐平

    关键词 眼睑下垂; 外科手术,眼

    作者自1992~1997年利用额肌筋膜瓣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35例(46眼),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46眼)中,男24例(31眼)、女11例(15眼)。年龄5~10岁者23例

    (32眼),10~20岁者8例(10眼),20岁以上4例(4眼)。先天性上睑下垂29例(40眼),外伤性5例(5眼),其它1例(1眼)。单眼24例,双眼11例。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除常规检查外,术前要测量患者额肌的力量、睑裂的高度和遮盖角膜的距离,单侧上睑下垂与健眼的相差数,并详细记录。

    1.2.2 麻醉 除不合作的小儿采用全麻外,尽量在局麻下进行手术,这样有利于调整上睑的高度,观察眼睑的闭合情况。

    1.2.3 手术步骤 首先在重睑线处作第一切口,与上睑等长,切开皮肤直达睑板表面,再在眉弓下方作第二切口,长约2 cm,从第一切口在眼轮匝肌下方分离到第二切口形成隧道。拉开第二切口,用止血钳在额肌与皮肤之间向上分离宽约2 cm,垂直向上4 cm,要求全部分离皮肤与额肌的牵连,使额肌下移过程中不受阻碍。然后在眼眶上缘处横行切开额肌,在骨膜与额肌间分离,范围同前,要防止骨膜与额肌连在一起分离而严重影响额肌筋膜瓣的下移。再用眼科剪在内侧端垂直剪开约2 cm,外侧端稍剪开约4 mm,将所形成的额肌筋膜瓣下移约1.5 cm,通过隧道到达睑板表面,作三对褥式缝线,固定于睑板上缘。上睑高度在局麻下根据睑与健侧或正常人的睑裂高度进行调整,使眼睑开闭自如而无睑闭合不全的现象。全麻下使上睑位于角膜上缘与瞳孔上缘的中下1/3交界处,即瞳孔上缘约2 mm处。

    1.2.4 术后处理 手术完毕,下睑可作一牵引线用胶布固定于额部皮肤上,防止角膜暴露,结膜囊涂抗生素眼膏;加压包扎额肌区3~5 d,防止额肌剥离区出血形成血肿。术后如上提眼睑高度不足仍呈下垂或上提过度造成角膜暴露可于48 h后打开第一切口进行调整。

    2 结果

    2.1 判断标准 治愈:眼睑开闭自如,双侧睑对称。好转:上睑位置稍偏高或偏低,两侧相差<2 mm,眼睑闭合不全<2 mm。无效:上睑明显下垂或悬吊太高,两侧相差>2 mm,眼睑闭合不全>2 mm。

    2.2 疗效 术后第1天,治愈38眼,好转4眼,无效4眼。对无效的4眼于术后第2~4天作重睑线第一切口打开进行调整。术后第7天,治愈41眼,好转5眼。术后1年随访27例34眼,治愈32眼,好转2眼。失访的病例均为原已治愈者。好转的2眼平视时上睑缘在瞳孔上缘处,略显下垂,但用力皱额时即可上抬,不影响视力。有3眼为上提睑稍过度,造成轻度睑闭合不全,经过1~2个月的自身调整,3眼均恢复正常,不需再手术。

    3 讨论

    额肌筋膜瓣是利用额肌来补偿或代替提上睑肌的作用。这种手术特别适合于提上睑肌功能丧失而不能行提上睑肌缩短术的病人,较其它利用额肌力量纠正上睑下垂的手术更具有其优点:①适用于中、重度上睑下垂或经其它手术失败者[1];②利用额肌的收缩上提上睑更符合上睑的生理功能;③无植入物,不会发生迟发感染[2];④不会因日久而失去作用;⑤可同时作重睑成形术。本组35例(46眼)手术后第7天及随访1年后治愈好转率为100%,且无明显并发症出现,说明额肌筋膜瓣悬吊术可取代其它利用额肌力量设计的各种术式。

    手术中应注意:①手术宜作两条切口便于直视下操作,减少对额肌及血管、神经的损伤;切口本身位于眉弓下,形成瘢痕小,并被眉毛遮盖,不影响美容[1]。②在分离额肌时注意边分离边压迫止血,防止大出血而影响手术操作。在剪开额肌瓣时,内侧要避开眶上神经和血管,防止损伤。由于额肌的营养血管和神经支配均来自外侧,如果损伤,可使额肌失去收缩性而逐渐纤维化,影响其远期手术效果。所以,外侧不宜剪开太多,但太少则影响额肌瓣下移,一般不超过5 mm。③睑板缝线一定要三针均匀布置、力量相等,保持上睑缘正常的弧度,防止造成三角眼等。④双侧手术则更注意双侧切口及悬吊高度的一致,保持对称。

    额肌筋膜瓣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疗效好,安全可靠,并发症少且容易掌握,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江县人民医院(桃江 413400)

    参考文献

    [1] 吴振中,蒋幼芹,主编.眼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78

    [2] 王兴邦,翼书民.额肌移位术矫正上睑下垂37例.眼科新进展,1990,10(2):51

    (19970526 收稿)

    湖南医学

    HUNAN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1期 No.1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