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36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 翁勋锦 陈凤坤
当今对右半结肠梗阻行右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各家意见已趋一致,而对左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则仍有不少分歧。我们对左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36例行一期切除吻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6例为本院1990~1997年收治的住院病人,临床均确诊为左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其中27例经剖腹探查确诊,5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3例经CT检查确诊,1例经M.R检查确诊。36例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28~67岁。发病(出现梗阻症状)至手术时间最短6小时,最长46小时,平均26小时。全组病例均有急性肠梗阻表现和水电解质紊乱,其中3例入院时合并低血容血性休克,但能较快纠正;2例合并癌灶小穿孔致局限性腹腔污染。
1.2 手术方法:左半结肠切除19例、乙状结肠切除11例,横结肠(含脾曲)切除6例。均开腹探查明确后,首先在梗阻上段插入大号针头排气,使肠管陷凹,便于操作。然后游离切除病灶肠段,并用科氏尿管改制成的带囊导管经回肠末段插入过回盲瓣,水囊注水15~25ml以防冲洗液返流入小肠,冲洗至净,远段肠管灌洗从肛门排出。然后用1号丝线作肠端端或端侧吻合,行单层间断缝合,或再加浆肌层缝合。吻合口周围置多孔腹腔引流管。
, http://www.100md.com
1.3 生物学特点:高分化腺癌17例,中分化性腺癌11例,低分化性腺癌7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
1.4 治疗结果及并发症:36例均治愈。并发吻合口瘘1例,由于漏口较小,经局麻下改换管径大的腹腔引流管通畅引流,未引起明显的腹膜炎,经保守治疗3周,漏闭;3例切口感染,1例并发肠间脓肿,经及时治疗而愈。住院时间最短12天、最长41天,平均17.5天。
1.5 随访结果: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最短1年,最长7年。随访>5年23例,生存19例,5年生存率81%,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肿瘤全身性转移,1例死于肺肿瘤引起全身衰竭。随访2年(1996~1997年手术病人)13例均生存,未见转移或复发。
2 讨论
2.1手术方式的选择:左半结肠急症手术,传统方法主张分二期进行,但这种分期手术延长住院时间、加重病人经济负担及二次手术痛苦,增加手术难度,并且不符合癌早期治疗原则,首次手术有造成扩散转移的危险,有的甚至失去根治机会,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不低于一期手术(1)。因此,我们认为,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新型抗生素的应用,左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虽然仍有一定的潜在危险,但能达到根治效果,只要积极作好充分准备,掌握好适应症,术中处理得当,手术是比较安全的,对部分病人应是首选方法,近年来开展一期切除吻合术者较多(2)。
, 百拇医药
2.2 存在问题与体会:一期切除吻合术最令人担心的是吻合口瘘问题。怎样防止瘘的发生,结合本组治疗,我们有以下体会:(1)术前准备要积极做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休克、抗生素使用等尤为重要,同时做好重要脏器功能监测,进行胃肠减压。(2)掌握好手术适应症,一期手术适合于一般情况好、腹腔污染不严重、肠管炎症水肿轻、肠管断端(切除肿瘤段后)口径相差不超过一倍者。对一般情况差,有较严重的休克、腹腔污染较严重,或肠管口径相差超过一倍者,还是以二期手术为安全。(3)做好术中肠道清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结肠急症手术的术中灌洗方法较多,我们采用科氏尿管改制成带囊导管,经回肠末段插入,过回盲瓣进行近段结肠冲洗,易操作,效果好。肠管切缘以红汞消毒,冲洗液用生理盐水(3000~5000ml),末次加入庆大霉素或甲硝,以达到抗菌目的。(4)吻合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精细正确的操作是保证吻合口血供,促进愈合,防止发生瘘的重要措施,因此吻合时要做到:①切缘要修剪至有良好的出血;②行端侧或端端吻合,用1号丝线全层间断缝合,禁用连锁边缝合。本组有21例仅作一层吻合即可,边距0.5cm,针距0.3~0.5cm;③吻合前先将系膜缝好,以避免损伤系膜血管;④保证吻合后无张力。(5)充分有效的引流。吻合口周围有积液则易引起局部炎症水肿,影响愈合。故充分通畅的吻合口周围引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放置多孔引流管,72小时内负压吸引,8~10天后拔除。因为若发生瘘则多在5~7天,8~10天拔除,即或瘘,局部亦已形成粘连,感染已局限。(6)术后需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并使用有效抗生素。我们常用静脉滴注氨苄、庆大霉素(或氯霉素)、甲硝唑即所谓“金三联”抗感染。(7)必要时术后第二天起扩肛,每天2~3次,以促进肠蠕动,防止肠腔胀气而导致吻合口裂开,这对预防吻合瘘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建军,刘瑞海,李清泉,等.急症结肠一期切除吻合74例报告.实用外科杂志 1986;6(12):641
[2]白 涛.结肠造口术局部并发症分析.实用外科杂志 1987;1(6):327
广西医学
GUANGXI MEDICAL YIXUE
1999年 第21卷 第4期 Vol.21 No.4 1999, http://www.100md.com
当今对右半结肠梗阻行右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各家意见已趋一致,而对左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则仍有不少分歧。我们对左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36例行一期切除吻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6例为本院1990~1997年收治的住院病人,临床均确诊为左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其中27例经剖腹探查确诊,5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3例经CT检查确诊,1例经M.R检查确诊。36例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28~67岁。发病(出现梗阻症状)至手术时间最短6小时,最长46小时,平均26小时。全组病例均有急性肠梗阻表现和水电解质紊乱,其中3例入院时合并低血容血性休克,但能较快纠正;2例合并癌灶小穿孔致局限性腹腔污染。
1.2 手术方法:左半结肠切除19例、乙状结肠切除11例,横结肠(含脾曲)切除6例。均开腹探查明确后,首先在梗阻上段插入大号针头排气,使肠管陷凹,便于操作。然后游离切除病灶肠段,并用科氏尿管改制成的带囊导管经回肠末段插入过回盲瓣,水囊注水15~25ml以防冲洗液返流入小肠,冲洗至净,远段肠管灌洗从肛门排出。然后用1号丝线作肠端端或端侧吻合,行单层间断缝合,或再加浆肌层缝合。吻合口周围置多孔腹腔引流管。
, http://www.100md.com
1.3 生物学特点:高分化腺癌17例,中分化性腺癌11例,低分化性腺癌7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
1.4 治疗结果及并发症:36例均治愈。并发吻合口瘘1例,由于漏口较小,经局麻下改换管径大的腹腔引流管通畅引流,未引起明显的腹膜炎,经保守治疗3周,漏闭;3例切口感染,1例并发肠间脓肿,经及时治疗而愈。住院时间最短12天、最长41天,平均17.5天。
1.5 随访结果: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最短1年,最长7年。随访>5年23例,生存19例,5年生存率81%,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肿瘤全身性转移,1例死于肺肿瘤引起全身衰竭。随访2年(1996~1997年手术病人)13例均生存,未见转移或复发。
2 讨论
2.1手术方式的选择:左半结肠急症手术,传统方法主张分二期进行,但这种分期手术延长住院时间、加重病人经济负担及二次手术痛苦,增加手术难度,并且不符合癌早期治疗原则,首次手术有造成扩散转移的危险,有的甚至失去根治机会,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不低于一期手术(1)。因此,我们认为,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新型抗生素的应用,左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虽然仍有一定的潜在危险,但能达到根治效果,只要积极作好充分准备,掌握好适应症,术中处理得当,手术是比较安全的,对部分病人应是首选方法,近年来开展一期切除吻合术者较多(2)。
, 百拇医药
2.2 存在问题与体会:一期切除吻合术最令人担心的是吻合口瘘问题。怎样防止瘘的发生,结合本组治疗,我们有以下体会:(1)术前准备要积极做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休克、抗生素使用等尤为重要,同时做好重要脏器功能监测,进行胃肠减压。(2)掌握好手术适应症,一期手术适合于一般情况好、腹腔污染不严重、肠管炎症水肿轻、肠管断端(切除肿瘤段后)口径相差不超过一倍者。对一般情况差,有较严重的休克、腹腔污染较严重,或肠管口径相差超过一倍者,还是以二期手术为安全。(3)做好术中肠道清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结肠急症手术的术中灌洗方法较多,我们采用科氏尿管改制成带囊导管,经回肠末段插入,过回盲瓣进行近段结肠冲洗,易操作,效果好。肠管切缘以红汞消毒,冲洗液用生理盐水(3000~5000ml),末次加入庆大霉素或甲硝,以达到抗菌目的。(4)吻合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精细正确的操作是保证吻合口血供,促进愈合,防止发生瘘的重要措施,因此吻合时要做到:①切缘要修剪至有良好的出血;②行端侧或端端吻合,用1号丝线全层间断缝合,禁用连锁边缝合。本组有21例仅作一层吻合即可,边距0.5cm,针距0.3~0.5cm;③吻合前先将系膜缝好,以避免损伤系膜血管;④保证吻合后无张力。(5)充分有效的引流。吻合口周围有积液则易引起局部炎症水肿,影响愈合。故充分通畅的吻合口周围引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放置多孔引流管,72小时内负压吸引,8~10天后拔除。因为若发生瘘则多在5~7天,8~10天拔除,即或瘘,局部亦已形成粘连,感染已局限。(6)术后需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并使用有效抗生素。我们常用静脉滴注氨苄、庆大霉素(或氯霉素)、甲硝唑即所谓“金三联”抗感染。(7)必要时术后第二天起扩肛,每天2~3次,以促进肠蠕动,防止肠腔胀气而导致吻合口裂开,这对预防吻合瘘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建军,刘瑞海,李清泉,等.急症结肠一期切除吻合74例报告.实用外科杂志 1986;6(12):641
[2]白 涛.结肠造口术局部并发症分析.实用外科杂志 1987;1(6):327
广西医学
GUANGXI MEDICAL YIXUE
1999年 第21卷 第4期 Vol.21 No.4 199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