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刘淑兰 彭学淑
近10年我们共收治17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全部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1]。现将本组病例发病后72小时内心电图演变与近期预后进行分析讨论,旨在尽早识别有警报意义的心电图变化,发现AMI病情恶化的先兆,为基层医院指导治疗降低病死率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74例AMI均经床旁心电监视并记录动态演变的全过程,至少描记12个常规导联。其中男140例,女34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53.9岁。30~39岁18例,~49岁22例,~59岁56例,~69例44例,~80岁34例。发病年龄高峰在50~69岁,共100例,占57.5%;50岁以下及70岁以上分别占22.9%和19.6%。本组复发性心肌梗塞16例,占9.2%,除非Q心肌梗塞(NQMI)4例外,其余均为有Q波心肌梗塞(QMI)。出现心源性休克26例(14.9%),死亡12人;左心室衰竭30例(17.2%),死亡8例;心律失常112例(64.4%),死亡26例(与前两种情况有重叠)。
1.2 单发、多发性梗塞部位与预后:单发性AMI共116例,包括下壁40例,前壁(含前间壁)68例,高侧壁8例;下壁死亡10例,前壁死亡6例,高侧壁无1例死亡,单发梗塞病死率13.7%。多发性AMI54例,死亡10例(6例复发性心梗,2例广泛前壁伴右室梗塞,2例下壁伴右室梗塞),病死率18.5%。非Q波心肌梗塞4例均无死亡。单发性AMI与多发性AMI病死率从数字表面上看有很大差异,但经统计学处理却无显著差异(P>0.05)。
1.3 AMI发病72小时内心电图的改变
1.3.1 AMI时对应导联ST段下移程度与预后的关系:下壁AMI40例中,胸前导联ST段下移<2mm共18例,无1例死亡。ST段下移≥2mm者22例,死亡12例,病死率54.9%。前壁AMI68例,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2mm者20例,无1例死亡;ST段下移≥2mm者10例,6例死亡,病死率60%。ST段下移<2mm共38例,无1例死亡,ST段下移≥2mm32例,死亡18例,病死率56.3%(P<0.01),表明ST段下降≥2mm者,与预后有明显关系。
1.3.2 AMI时ST段抬高与T波形成M型复合波,表明缺血严重,预后极差。本组发生20例(11.4%),死亡14例,病死率70%。
1.3.3 病理性Q波导联数多少与预后呈正相关。本组病理性Q波导联数<5个者116例,死亡6例,病死率5.2%;Q波≥5个者54例,死亡20例,病死率37.1%(P<0.01)。
1.3.4 合并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0例,其并发心源性休克6例均死亡,病死率60%;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4例,2例死亡。合并左前分传支导阻滞12例,无死亡,合并左后分支传导阻滞2例均死亡;合并房室传导阻滞6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度房室传阻滞4例)死亡2例。房颤22例(1例伴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死亡10例,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偶发者24例,无1例死亡。室性早搏频发呈联律者16例,死亡12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均死亡。
2 讨论
本组AMI时梗塞部位多发者的病死率与单发者相比无显著差异,可能与所选病例有关。但可看出下壁心肌梗塞死亡率高于前壁梗塞,文献报告[2]约50%下壁梗塞者合并心源性休克或者左心衰或心律失常,这是梗塞面积增大或者发生大面积梗塞的标志,预后不良,可导致病死率上升,即下壁梗塞的高危亚群。病理性Q波导联数≥5个、梗塞范围广泛是预后差的重要因素[3](P<0.01)。AMI时对应导联ST段压低,无论下壁梗塞或前壁梗塞其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2mm者是左前降支病变的指征,是梗塞面积增大或者发生大面积梗塞的标志[4],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AMI时心电图出现M型复合波,说明心肌缺血损伤严重,预后极差。本组发生20例,死亡14例,病死率70%,与文献报道71.34%相符合[3]。本资料中26例出现低电压合并心源性休克6例全部死亡,说明病变广泛严重[3]。
AMI时伴发心律失常112例,发生率为64.4%。AMI时出现室内束支及房室传导阻滞,同样表明此时心肌损害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易发生休克,预后恶劣。频发室性早搏呈联律者,短阵室速有警报意义,须预防用药,积极救治。应重视复发性心肌梗塞,文献[5]报道病死率为35%,复发次数越多,死亡率越高。本组发生16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37.5%。复发性心肌梗塞预后差,且其心电图改变较复杂,又不典型,需反复仔细辩认,否则易漏诊误诊。
总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心电图出现Q波≥5个导联,ST-T呈M型复合波,其对应导联ST段下移≥2mm,均预示有大面积梗塞或梗塞面积扩大,要采取积极抢救措施,从而达到降低AMI的病死率。
作者单位:刘淑兰:广东珠海市妇幼保健院 519000
彭学淑:宁夏石嘴山市第二医院 753000
3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现代急诊内科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275~276
[2] 杨沅烈.下壁心肌梗塞的高危亚群(译文).心血管病进展,1991,12(1):49
[3] 汪公亮.心电图指标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判断价值.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89,9
(3):131
[4] 卢喜烈主编.12导联心电图同步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76~178
[5] 张美林.再发性心肌梗塞54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88,8(9):459
责编:杨自革
收稿:1999—03—30
宁夏医学杂志
NINGXIA YIXUE ZAZHI NINGXIA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21卷 第8期 Vol.21 No.8 1999
近10年我们共收治17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全部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1]。现将本组病例发病后72小时内心电图演变与近期预后进行分析讨论,旨在尽早识别有警报意义的心电图变化,发现AMI病情恶化的先兆,为基层医院指导治疗降低病死率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74例AMI均经床旁心电监视并记录动态演变的全过程,至少描记12个常规导联。其中男140例,女34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53.9岁。30~39岁18例,~49岁22例,~59岁56例,~69例44例,~80岁34例。发病年龄高峰在50~69岁,共100例,占57.5%;50岁以下及70岁以上分别占22.9%和19.6%。本组复发性心肌梗塞16例,占9.2%,除非Q心肌梗塞(NQMI)4例外,其余均为有Q波心肌梗塞(QMI)。出现心源性休克26例(14.9%),死亡12人;左心室衰竭30例(17.2%),死亡8例;心律失常112例(64.4%),死亡26例(与前两种情况有重叠)。
1.2 单发、多发性梗塞部位与预后:单发性AMI共116例,包括下壁40例,前壁(含前间壁)68例,高侧壁8例;下壁死亡10例,前壁死亡6例,高侧壁无1例死亡,单发梗塞病死率13.7%。多发性AMI54例,死亡10例(6例复发性心梗,2例广泛前壁伴右室梗塞,2例下壁伴右室梗塞),病死率18.5%。非Q波心肌梗塞4例均无死亡。单发性AMI与多发性AMI病死率从数字表面上看有很大差异,但经统计学处理却无显著差异(P>0.05)。
1.3 AMI发病72小时内心电图的改变
1.3.1 AMI时对应导联ST段下移程度与预后的关系:下壁AMI40例中,胸前导联ST段下移<2mm共18例,无1例死亡。ST段下移≥2mm者22例,死亡12例,病死率54.9%。前壁AMI68例,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2mm者20例,无1例死亡;ST段下移≥2mm者10例,6例死亡,病死率60%。ST段下移<2mm共38例,无1例死亡,ST段下移≥2mm32例,死亡18例,病死率56.3%(P<0.01),表明ST段下降≥2mm者,与预后有明显关系。
1.3.2 AMI时ST段抬高与T波形成M型复合波,表明缺血严重,预后极差。本组发生20例(11.4%),死亡14例,病死率70%。
1.3.3 病理性Q波导联数多少与预后呈正相关。本组病理性Q波导联数<5个者116例,死亡6例,病死率5.2%;Q波≥5个者54例,死亡20例,病死率37.1%(P<0.01)。
1.3.4 合并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0例,其并发心源性休克6例均死亡,病死率60%;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4例,2例死亡。合并左前分传支导阻滞12例,无死亡,合并左后分支传导阻滞2例均死亡;合并房室传导阻滞6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度房室传阻滞4例)死亡2例。房颤22例(1例伴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死亡10例,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偶发者24例,无1例死亡。室性早搏频发呈联律者16例,死亡12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均死亡。
2 讨论
本组AMI时梗塞部位多发者的病死率与单发者相比无显著差异,可能与所选病例有关。但可看出下壁心肌梗塞死亡率高于前壁梗塞,文献报告[2]约50%下壁梗塞者合并心源性休克或者左心衰或心律失常,这是梗塞面积增大或者发生大面积梗塞的标志,预后不良,可导致病死率上升,即下壁梗塞的高危亚群。病理性Q波导联数≥5个、梗塞范围广泛是预后差的重要因素[3](P<0.01)。AMI时对应导联ST段压低,无论下壁梗塞或前壁梗塞其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2mm者是左前降支病变的指征,是梗塞面积增大或者发生大面积梗塞的标志[4],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AMI时心电图出现M型复合波,说明心肌缺血损伤严重,预后极差。本组发生20例,死亡14例,病死率70%,与文献报道71.34%相符合[3]。本资料中26例出现低电压合并心源性休克6例全部死亡,说明病变广泛严重[3]。
AMI时伴发心律失常112例,发生率为64.4%。AMI时出现室内束支及房室传导阻滞,同样表明此时心肌损害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易发生休克,预后恶劣。频发室性早搏呈联律者,短阵室速有警报意义,须预防用药,积极救治。应重视复发性心肌梗塞,文献[5]报道病死率为35%,复发次数越多,死亡率越高。本组发生16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37.5%。复发性心肌梗塞预后差,且其心电图改变较复杂,又不典型,需反复仔细辩认,否则易漏诊误诊。
总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心电图出现Q波≥5个导联,ST-T呈M型复合波,其对应导联ST段下移≥2mm,均预示有大面积梗塞或梗塞面积扩大,要采取积极抢救措施,从而达到降低AMI的病死率。
作者单位:刘淑兰:广东珠海市妇幼保健院 519000
彭学淑:宁夏石嘴山市第二医院 753000
3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现代急诊内科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275~276
[2] 杨沅烈.下壁心肌梗塞的高危亚群(译文).心血管病进展,1991,12(1):49
[3] 汪公亮.心电图指标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判断价值.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89,9
(3):131
[4] 卢喜烈主编.12导联心电图同步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76~178
[5] 张美林.再发性心肌梗塞54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88,8(9):459
责编:杨自革
收稿:1999—03—30
宁夏医学杂志
NINGXIA YIXUE ZAZHI NINGXIA MEDICAL JOURNAL
1999年 第21卷 第8期 Vol.21 No.8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