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内近距离放射治疗
http://www.100md.com
医心
试验1 SCRIPPS试验:经导管输送r射线抑制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r放射(192Ir放射源)治疗+支架置入术对减轻再狭窄病变患者二次再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单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有1或多次再狭窄(支架内60%或非支架内)发作病史的患者。血管直径3~5mm,病变长度<30mm。支架置入治疗成功。
随访:6个月
终点:主要终点: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管腔丧失。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0%DS),12个月随访TLR,12个月死亡、MI、TLR和支架血栓形成的联合发生率。
结果:随访结果
6个月管腔丧失
丧失指数
192Ir组
0.38
0.1
Dummyribbon组
1.03
0.6
P值
0.03
<0.01
随访结果
支架及边缘再狭窄
支架内再狭窄
12个月TLR
12个月联合发生率
192Ir组
17
8
12
15
Dummyribbon组
54
36
45
48
P值
0.01
0.02
0.01
0.01
结论: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以前再狭窄的患者中,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r放射疗法可显著减少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再狭窄。
N Engl J Med, 1997, 336:1697-1703
试验2 SCRIPPS试验2年随访结果:经导管输送r射线预防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r射线(192Ir放射源)近距离放射治疗再狭窄的2年临床结果。
研究方法:单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有1或多次再狭窄(支架内或非支架内再狭窄)发作病史的再狭窄高危患者。血管直径3~5mm,病变长度<30mm。支架置入治疗成功。
随访:2年临床随访
终点:需要TLR,需要非TLR,MI,死亡,2年随访期间死亡、MI、TLR的联合发生率。
结果:2年随访事件发生率
TLR
12个月非TLR
2年非TLR
死亡
联合发生率
192Ir组
15.4
3.9
19.2
7.7
23.1
Dummyribbon组
44.8
13.8
20.7
6.9
51.7
P值
<0.01
NS
0.03
结论:192Ir放射治疗随访2年显示临床疗效显著。与安慰剂组相比,192Ir组随访1~2年结果显示非靶血管血运重建呈不成比例增加。这是否是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晚期不良作用尚不清楚。
Circulation, 1999, 99:243-247
试验3 WRIST试验:经导管输送r射线抑制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PCI后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r放射(192Ir放射源,15Gy)治疗对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单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在成功施行再次PCI的自身冠状动脉(100例)或静脉桥血管(30例)病变中,冠状动脉造影有支架内再狭窄证据及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30%残余狭窄,无并发症)。病变长度<47mm,再次支架置入术35.4%。
随访: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6和12个月行临床检查。
终点:主要终点:6个月MACE(死亡、MI、TLR)。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0%DS),MLD晚期丢失。血栓形成。
结果:随访事件发生率
6个月MACE
MACE
12个月死亡
6个月TVR
12个月TVR
12个月非Q波MI
12个月发血栓形成
192Ir组
6.6
29.2
35.3
6.2
26.1
33.8
9.2
Dummyribbon组
67.6
67.6
6.2
67.6
67.6
9.2
3.5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NS
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
支架再狭窄率(%)
支架及边缘再狭窄率(%)
管腔丢失(mm)
192Ir组
19
22
0.22
Dummyribbon组
58
60
1.00
P值
0.0001
0.0001
0.0001
结论:在因支架内再狭窄而施行再次PCI的患者中,冠状动脉内r放射治疗既可减少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又可减少临床再狭窄。晚期血栓形成是主要问题。
Circulation 2000, 101:2165-2171
试验4 LONG WRIST试验:r射线抑制长病变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长段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行PCI后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r放射(192Ir放射源,15Gy)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2个临床中心、双盲、dummy对照、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支架内再狭窄成功施行PCI的患者(20%激光、50%粥样斑块切除、65%附加支架置入术)。支架长度36~80mm,血管直径3~5mm。平均病变长度31mm。
随访:6个月
终点:主要终点:6个月MACE(死亡、MI、TLR)。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0%DS),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MLD。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期间晚发血栓形成和完全阻塞。
结果:6个月事件发生率
MACE
死亡
Q波MI
TVR
血栓形成+完全阻塞
192Ir组
38.3
4.6
8.3
33.3
15.0
Dummyribbon组
61.7
6.1
0
60.7
6.7
P值
0.01
NS
0.06
0.001
未报
随访结果
支架再狭窄(%)
支架及边缘再狭窄(%)
术前MLD
术后MLD
随访MLD
192Ir组
32
46
0.78mm
2.09mm
1.4mm
Dummyribbon组
71
78
0.68mm
2.01mm
1.01mm
P值
0.0001
0.0001
0.001
0.008
结论:在因长段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而施行再次PCI的患者中,冠状动脉内r放射治疗既可减少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又可减少临床再狭窄。晚期血栓形成是主要问题。
ACC 2000科学年会
试验5 GAMMA-1试验:经导管输送r射线抑制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r放射(192Ir放射源,1mm 20Gy)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因自身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30%DS)而成功施行再次PCI的患者。病变长度<45mm,血管直径2.75~4mm。
随访:9个月
终点:主要终点:9个月MACE(死亡、MI(新Q波、CK>2倍)、TLR)。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率(冠状动脉造影随访6个月>50%DS),晚期血栓形成(术后31~270天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结果:9个月事件发生率
主要终点
TLR
死亡
MI
晚期血栓形成
192Ir组
28.2
24.4
3.1
9.9
5.3
Dummyribbon组
43.8
42.1
0.8
4.1
0.8
P值
0.02
<0.01
0.17
0.09
0.07
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率
支架内
病变内
192Ir组
21.6
32.4
Dummyribbon组
50.5
55.3
P值
0.005
0.01
结论:在因支架内再狭窄而施行再次PCI的患者中,冠状动脉内r放射(192Ir放射源)疗法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再狭窄率较低。晚期血栓形成和梗死是冠状动脉内近距离放射治疗的令人不安的并发症。
N Engl J Med, 2001, 344:250-256
试验6 START试验:经导管输送?射线抑制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放射(90Sr/90Y放射源,2mm 16~20Gy)治疗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临床和血管造影疗效。
研究方法: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因单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而施行再次PCI成功的患者(<30%DS、无并发症、21%额外置入支架)。病变长度<20mm,血管直径2.4~7mm。
随访:8个月
终点:主要终点:6个月MACE(死亡、MI、TVR)。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率(>50%DS)。
结果:8个月事件发生率
MACE
TVR
死亡
90Sr/90Y组
18
16.0
1.2
Dummyribbon组
25.9
24.1
0.4
P值
0.039
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率
支架内
血管内(近端5mm至远端5mm)
90Sr/90Y组
14
28.8
Dummyribbon组
42
45.9
P值
<0.001
0.001
结论:在因支架内再狭窄而施行再次PCI的患者中,冠状动脉内?放射(90Sr/90Y放射源)疗法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率较低。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边缘再狭窄仍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ACC 2000科学年会
试验7 Beta WRIST试验:经导管输送?射线抑制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放射(90Y放射源,)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单中心临床经验,与其他近距离放射治疗试验(Gamma-WRIST)的对照组进行对比。
入选标准:连续50例有症状的自身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并成功施行PCI的患者(<30%DS,无并发症)。再次支架置入术18例。
随访:6个月
终点:主要终点:6个月MACE(死亡、MI、TLR)。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0%DS),晚期丢失和丢失指数。
结果:6个月随访事件发生率
6个月MACE
6个月死亡
6个月TVR
6个月非Q波MI
晚期血栓形成
90Y组
34
0
34
10
10
Gamma-WRIST试验安慰剂组
76
8
72
14
4
P值
0.001
0.11
0.001
0.46
0.15
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
再狭窄率
管腔丢失(mm)
丢失指数
90Y组
34
0.37
0.28
Gamma-WRIST试验安慰剂组
71
1.01
0.75
P值
0.001
0.0002
0.01
结论:在因支架内再狭窄而行PCI治疗的患者中,冠状动脉内?放射(90Y放射源,)治疗预期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再狭窄率较低。
Circulation, 2000, 101:1895-1898
试验8 INHIBIT试验:经导管输送β射线抑制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β放射(32P放射源,1mm 20Gy)治疗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因支架内再狭窄而成功施行再次PCI的患者(<30%DS,无并发症,30%附加支架置入)。
随访:9个月
终点:主要终点:9个月MACE(死亡、MI、TLR)。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0%DS),TVR,晚期血栓形成。
结果:9个月事件发生率
9个月MACE
TLR
TVR
死亡
MI
晚期血栓形成
32P组
15
8
19
3
7.8
3
Dummywire组
31
26
30
3
4.8
1
P值
0.0006
<0.0001
<0.028
NS
NS
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率
支架内
血管内
32P组
16
26
Dummywire组
48
52
P值
<0.0001
<0.0001
结论:在因支架内再狭窄而施行再次PCI的患者中,冠状动脉内β放射(32P放射源)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再狭窄率较低。
Lancet 2002, 359:551-557
试验9 PREVENT试验:β射线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预防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自身冠状动脉狭窄行PCI后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β放射(32P放射源,16、20或24Gy)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多中心、dummy对照、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自身冠状动脉单个de novo(70%)或再狭窄(30%,支架内24%)病变成功施行PCI(31%球囊,69%支架)的患者。病变长度≤15mm,治疗段长度≤22mm,血管直径2.4~3.7mm。
随访: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2个月行临床检查。
终点:主要终点:12个月MACE(死亡、MI(Q波和非Q波)、TLR)。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0%DS),MLD晚期丢失,晚期丢失指数,随访MLD,晚期血栓形成。
结果:12个月随访事件发生率
MACE
死亡
MI
TLR
TVR
血栓形成
192Ir组
16
1
10
6
21
9
Dummywire组
24
0
4
24
32
0
P值
NS
NS
NS
<0.05
NS
随访结果
靶病变及边缘再狭窄率(%)
靶病变再狭窄率(%)
晚期丢失(mm)
丢失指数
(mm)
随访MLD(mm)
192Ir组
22
8
0.2
0.11
2.44
Dummywire组
50
39
1.1
0.55
1.55
P值
0.018
0.0012
<0.0001
<0.0001
<0.001
结论:β射线冠状动脉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可有效预防血管造影再狭窄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存在的问题是边缘狭窄和晚期血栓形成事件。, 百拇医药
目的:研究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r放射(192Ir放射源)治疗+支架置入术对减轻再狭窄病变患者二次再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单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有1或多次再狭窄(支架内60%或非支架内)发作病史的患者。血管直径3~5mm,病变长度<30mm。支架置入治疗成功。
随访:6个月
终点:主要终点: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管腔丧失。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0%DS),12个月随访TLR,12个月死亡、MI、TLR和支架血栓形成的联合发生率。
结果:随访结果
6个月管腔丧失
丧失指数
192Ir组
0.38
0.1
Dummyribbon组
1.03
0.6
P值
0.03
<0.01
随访结果
支架及边缘再狭窄
支架内再狭窄
12个月TLR
12个月联合发生率
192Ir组
17
8
12
15
Dummyribbon组
54
36
45
48
P值
0.01
0.02
0.01
0.01
结论: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以前再狭窄的患者中,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r放射疗法可显著减少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再狭窄。
N Engl J Med, 1997, 336:1697-1703
试验2 SCRIPPS试验2年随访结果:经导管输送r射线预防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r射线(192Ir放射源)近距离放射治疗再狭窄的2年临床结果。
研究方法:单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有1或多次再狭窄(支架内或非支架内再狭窄)发作病史的再狭窄高危患者。血管直径3~5mm,病变长度<30mm。支架置入治疗成功。
随访:2年临床随访
终点:需要TLR,需要非TLR,MI,死亡,2年随访期间死亡、MI、TLR的联合发生率。
结果:2年随访事件发生率
TLR
12个月非TLR
2年非TLR
死亡
联合发生率
192Ir组
15.4
3.9
19.2
7.7
23.1
Dummyribbon组
44.8
13.8
20.7
6.9
51.7
P值
<0.01
NS
0.03
结论:192Ir放射治疗随访2年显示临床疗效显著。与安慰剂组相比,192Ir组随访1~2年结果显示非靶血管血运重建呈不成比例增加。这是否是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晚期不良作用尚不清楚。
Circulation, 1999, 99:243-247
试验3 WRIST试验:经导管输送r射线抑制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PCI后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r放射(192Ir放射源,15Gy)治疗对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单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在成功施行再次PCI的自身冠状动脉(100例)或静脉桥血管(30例)病变中,冠状动脉造影有支架内再狭窄证据及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30%残余狭窄,无并发症)。病变长度<47mm,再次支架置入术35.4%。
随访: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6和12个月行临床检查。
终点:主要终点:6个月MACE(死亡、MI、TLR)。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0%DS),MLD晚期丢失。血栓形成。
结果:随访事件发生率
6个月MACE
MACE
12个月死亡
6个月TVR
12个月TVR
12个月非Q波MI
12个月发血栓形成
192Ir组
6.6
29.2
35.3
6.2
26.1
33.8
9.2
Dummyribbon组
67.6
67.6
6.2
67.6
67.6
9.2
3.5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NS
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
支架再狭窄率(%)
支架及边缘再狭窄率(%)
管腔丢失(mm)
192Ir组
19
22
0.22
Dummyribbon组
58
60
1.00
P值
0.0001
0.0001
0.0001
结论:在因支架内再狭窄而施行再次PCI的患者中,冠状动脉内r放射治疗既可减少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又可减少临床再狭窄。晚期血栓形成是主要问题。
Circulation 2000, 101:2165-2171
试验4 LONG WRIST试验:r射线抑制长病变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长段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行PCI后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r放射(192Ir放射源,15Gy)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2个临床中心、双盲、dummy对照、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支架内再狭窄成功施行PCI的患者(20%激光、50%粥样斑块切除、65%附加支架置入术)。支架长度36~80mm,血管直径3~5mm。平均病变长度31mm。
随访:6个月
终点:主要终点:6个月MACE(死亡、MI、TLR)。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0%DS),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MLD。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期间晚发血栓形成和完全阻塞。
结果:6个月事件发生率
MACE
死亡
Q波MI
TVR
血栓形成+完全阻塞
192Ir组
38.3
4.6
8.3
33.3
15.0
Dummyribbon组
61.7
6.1
0
60.7
6.7
P值
0.01
NS
0.06
0.001
未报
随访结果
支架再狭窄(%)
支架及边缘再狭窄(%)
术前MLD
术后MLD
随访MLD
192Ir组
32
46
0.78mm
2.09mm
1.4mm
Dummyribbon组
71
78
0.68mm
2.01mm
1.01mm
P值
0.0001
0.0001
0.001
0.008
结论:在因长段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而施行再次PCI的患者中,冠状动脉内r放射治疗既可减少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又可减少临床再狭窄。晚期血栓形成是主要问题。
ACC 2000科学年会
试验5 GAMMA-1试验:经导管输送r射线抑制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r放射(192Ir放射源,1mm 20Gy)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因自身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30%DS)而成功施行再次PCI的患者。病变长度<45mm,血管直径2.75~4mm。
随访:9个月
终点:主要终点:9个月MACE(死亡、MI(新Q波、CK>2倍)、TLR)。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率(冠状动脉造影随访6个月>50%DS),晚期血栓形成(术后31~270天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结果:9个月事件发生率
主要终点
TLR
死亡
MI
晚期血栓形成
192Ir组
28.2
24.4
3.1
9.9
5.3
Dummyribbon组
43.8
42.1
0.8
4.1
0.8
P值
0.02
<0.01
0.17
0.09
0.07
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率
支架内
病变内
192Ir组
21.6
32.4
Dummyribbon组
50.5
55.3
P值
0.005
0.01
结论:在因支架内再狭窄而施行再次PCI的患者中,冠状动脉内r放射(192Ir放射源)疗法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再狭窄率较低。晚期血栓形成和梗死是冠状动脉内近距离放射治疗的令人不安的并发症。
N Engl J Med, 2001, 344:250-256
试验6 START试验:经导管输送?射线抑制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放射(90Sr/90Y放射源,2mm 16~20Gy)治疗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临床和血管造影疗效。
研究方法: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因单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而施行再次PCI成功的患者(<30%DS、无并发症、21%额外置入支架)。病变长度<20mm,血管直径2.4~7mm。
随访:8个月
终点:主要终点:6个月MACE(死亡、MI、TVR)。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率(>50%DS)。
结果:8个月事件发生率
MACE
TVR
死亡
90Sr/90Y组
18
16.0
1.2
Dummyribbon组
25.9
24.1
0.4
P值
0.039
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率
支架内
血管内(近端5mm至远端5mm)
90Sr/90Y组
14
28.8
Dummyribbon组
42
45.9
P值
<0.001
0.001
结论:在因支架内再狭窄而施行再次PCI的患者中,冠状动脉内?放射(90Sr/90Y放射源)疗法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率较低。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边缘再狭窄仍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ACC 2000科学年会
试验7 Beta WRIST试验:经导管输送?射线抑制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放射(90Y放射源,)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单中心临床经验,与其他近距离放射治疗试验(Gamma-WRIST)的对照组进行对比。
入选标准:连续50例有症状的自身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并成功施行PCI的患者(<30%DS,无并发症)。再次支架置入术18例。
随访:6个月
终点:主要终点:6个月MACE(死亡、MI、TLR)。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0%DS),晚期丢失和丢失指数。
结果:6个月随访事件发生率
6个月MACE
6个月死亡
6个月TVR
6个月非Q波MI
晚期血栓形成
90Y组
34
0
34
10
10
Gamma-WRIST试验安慰剂组
76
8
72
14
4
P值
0.001
0.11
0.001
0.46
0.15
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
再狭窄率
管腔丢失(mm)
丢失指数
90Y组
34
0.37
0.28
Gamma-WRIST试验安慰剂组
71
1.01
0.75
P值
0.001
0.0002
0.01
结论:在因支架内再狭窄而行PCI治疗的患者中,冠状动脉内?放射(90Y放射源,)治疗预期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再狭窄率较低。
Circulation, 2000, 101:1895-1898
试验8 INHIBIT试验:经导管输送β射线抑制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β放射(32P放射源,1mm 20Gy)治疗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因支架内再狭窄而成功施行再次PCI的患者(<30%DS,无并发症,30%附加支架置入)。
随访:9个月
终点:主要终点:9个月MACE(死亡、MI、TLR)。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0%DS),TVR,晚期血栓形成。
结果:9个月事件发生率
9个月MACE
TLR
TVR
死亡
MI
晚期血栓形成
32P组
15
8
19
3
7.8
3
Dummywire组
31
26
30
3
4.8
1
P值
0.0006
<0.0001
<0.028
NS
NS
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率
支架内
血管内
32P组
16
26
Dummywire组
48
52
P值
<0.0001
<0.0001
结论:在因支架内再狭窄而施行再次PCI的患者中,冠状动脉内β放射(32P放射源)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再狭窄率较低。
Lancet 2002, 359:551-557
试验9 PREVENT试验:β射线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预防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自身冠状动脉狭窄行PCI后以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β放射(32P放射源,16、20或24Gy)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多中心、dummy对照、随机临床试验
入选标准:自身冠状动脉单个de novo(70%)或再狭窄(30%,支架内24%)病变成功施行PCI(31%球囊,69%支架)的患者。病变长度≤15mm,治疗段长度≤22mm,血管直径2.4~3.7mm。
随访: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2个月行临床检查。
终点:主要终点:12个月MACE(死亡、MI(Q波和非Q波)、TLR)。次要终点:二次再狭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0%DS),MLD晚期丢失,晚期丢失指数,随访MLD,晚期血栓形成。
结果:12个月随访事件发生率
MACE
死亡
MI
TLR
TVR
血栓形成
192Ir组
16
1
10
6
21
9
Dummywire组
24
0
4
24
32
0
P值
NS
NS
NS
<0.05
NS
随访结果
靶病变及边缘再狭窄率(%)
靶病变再狭窄率(%)
晚期丢失(mm)
丢失指数
(mm)
随访MLD(mm)
192Ir组
22
8
0.2
0.11
2.44
Dummywire组
50
39
1.1
0.55
1.55
P值
0.018
0.0012
<0.0001
<0.0001
<0.001
结论:β射线冠状动脉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可有效预防血管造影再狭窄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存在的问题是边缘狭窄和晚期血栓形成事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