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品研究 > 药理药效学 > 正文
编号:10565667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药报
     21世纪,药物制剂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三代制剂(即控释制剂)和第四代制剂(即靶向制剂)已经成为制剂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微粒载体给药系统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热点,也是整个靶向给药系统中发展较快的领域。微粒载体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LS)、纳米粒(NP)或纳米囊(NC)、微球(MS)或微囊(MC)、细胞和乳剂等药物载体系统。这类荷药微粒通过被毛细血管机械滞留,或被肝脾及骨髓中的巨噬细胞吞噬而浓集于某组织或血管中起靶向作用。如何利用新型制剂方法特别是微粒载体给药系统开发现代中药已成为中药研究者们日益关注的一个方面。

    ■脂质体

    国内学者吴志荣采用熔融法制备了双参脂质体口服液,这是国内外首次关于中药复方脂质体的报道。随后沈阳药科大学教授顾学裘等将复方唐松草新碱制成多相脂质体,并研究了多相脂质体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复方唐松草新碱多相脂质体能显著提高疗效,且毒副作用明显下降。

    为了增强药物在体内的靶向性,以提高其抗癌疗效,有国内学者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人参皂苷脂质体,结果表明人参皂苷脂质体有较理想的包封率和较适宜的粒径范围。为了克服脂质体在长期贮存中的不稳定性,使脂质体走工业化生产和商品化的方向,国外提出了前体脂质体的概念。所谓前体脂质体是将构成脂质体的膜材、药物及支持剂用适当方法制成颗粒状、冻干状等干燥形式,用前加水水合形成脂质体,从而可解决普通脂质体的聚集、沉降、融合渗漏和高温灭菌等的稳定性问题。华东理工大学储茂泉等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丹参酮前体脂质体,结果制得的前体脂质体为干燥的球形粒子,水合后形成的重建脂质体其粒度分布与喷雾干燥前的脂质体无明显差别,脂质体呈球形或椭球形,无明显团聚现象,脂质体中的丹参酮和大豆磷脂在喷雾干燥过程中均较稳定,证明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酮前体脂质体是可行的。

    小檗碱又称黄连素,是黄连的主要成分。据报道,黄连能通过抗升血糖激素、促进胰岛素β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从而发挥降血糖作用。但小檗碱口服不易吸收,血药浓度低,维持时间短,而静脉给药又易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等良反应。大豆磷脂为生产脂质体的重要原料,一些天然活性成分能与磷脂中的极性基团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长链脂肪酸不参与复合反应,从而形成脂肪性表面,表现出较强的亲脂性,改善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在此基础上,有人将小檗碱与大豆磷脂复合制成小檗碱脂质体,并比较了小檗碱及其脂质体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脂质体有效地提高了天然活性成分的体内吸收,显著地改善了其生物有效性,最终使药理作用增强。

    另外还有许多中药已制成了脂质体制剂,其中研究最多的属中药脂质体口服制剂,约有16个中药单方或复方制成了脂质体。可见脂质体已经作为一种优良的微粒载体给药系统逐渐应用于中药领域。

    ■纳米粒

    国内学者杨时代等以Poloxamerl88为隐性修饰剂,制备了197纳米的喜树碱-硬脂酸SLN,结果证明喜树碱纳米粒可提高药物稳定性。他们研究了小鼠口服喜树碱-硬脂酸SLN后的药物动力学,发现药物AUC和MRT均显著高于溶液剂,尤其以脑部药物浓度上升最高。

    葫芦素(Cu)是从中药甜瓜蒂中提取分离出的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主要用于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但是剂型只有葫芦素BE片剂,而且口服其片剂可出现以胃肠道为主的一些不良反应。为增加葫芦素肝靶向性,提高药物疗效和生物利用度,降低其毒性作用,国内学者李超英等人将葫芦素制成葫芦素毫微粒冻干针剂,并评价了冻干针剂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冻干前后毫微粒形态、粒径、pH、包封率及载药量无明显变化,再分散性良好,制剂稳定,含水量合格。其临界相对湿度为69.52%。说明将葫芦素制成毫微粒冻干针剂是可行的。

    ■微球

    沈阳药科大学邓嵘等人将莪术油制成肝动脉栓塞用明胶微球,治疗肝癌,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沈阳药科大学程宇慧等人选择去甲斑蝥酸钠(Na2NC)作为模型药物,对含药白蛋白微球的制备、载药情况、形态学、体外释药、冷冻干燥、60Co辐射灭菌和稳定性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各项指标良好。

    盐酸川芎嗪(LTH)临床应用的制剂有注射剂与片剂,未见有肺靶向明胶微球制剂的报道。国内学者用乳化法制备了盐酸川芎嗪明胶微球,结果微球各项指标良好。有人以中药草乌抗肝癌有效成分——醚溶性生物碱为原料制备肝靶向白蛋白微球,证实此剂型有—定的可行性。

    中国药科大学邵礼铮等人引采用中药复方“散结化瘀”冲剂的浸膏和5-FU磁性微球相结合组成复合抗癌药,发现在磁场作用下,磁性微球包载的药物能浓集于靶区,并维持一定时间的药物浓度,说明此制剂能在靶区缓慢释放药物。

    ■乳剂

    乳剂在中药中应用较为广泛,许多中药挥发油都已做成乳剂给药形式。如由蒿本,苍术、砂仁、菖蒲等芳香性药物组成的中药香囊剂经临床验证对小儿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疗效,但久贮挥发性成分逸散。为进一步提高制剂质量,增强成品稳定性,将其试制成乳剂,体外抑菌实验获得满意效果。又如中药鸦胆子油乳剂、山苍子油乳剂、蓖麻油乳剂、复方橘油乳剂、薏苡仁油静脉乳等。

    除了中药挥发油以外,还有许多其它中药也已制成乳剂的形式。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龚志南等人将中药白芷制成乳剂。白芷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等疾病。古今许多医学家以白芷等药研末吹鼻,治疗偏头痛,获得满意疗效。上海中医药大学徐莲英等人将其制成乳剂后考察了乳剂大鼠鼻腔给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脑组织中的含量。结果表明,白芷乳剂鼻腔给药达峰时间快,进入脑组织时间快,且脑组织中药物含量较高,证实白芷乳剂鼻腔给药具有一定可行性。

    另外还有运动乳剂,肤疡散与四季青乳剂、伤痛灵乳剂等的报道。

    综上所述,应用微粒载体给药系统来提高中药制剂质量已逐步开始发展,并已证明其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但由于中药单方与复方成分复杂,质量不稳定,加之测试方法和测试手段的限制,难以用现代语言来阐述其作用机理,从而给制备工艺、稳定性考察增加了难度,而且质量标准也难以制定,故而真正将其应用于临床还需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加大中药科研开发,创新出更新型、更高效的中药新制剂,将是摆在药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