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辨证论治
编号:10567566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控制艺术(下)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报
     七、积分原理

    控制系统具有求和及缓冲现象,叫“积分”,这使控制系统具有储存能量或信息的功能。如河流中的水库、电路中的电容,都具有此种“积分”作用。藏象学说阐述的脏腑是人体的功能单位,有的脏就具有“积分”的功能。如涉及贮血作用者有肝藏血、脾统血,储纳真气者有气海、丹田。《素问·五脏生成篇》言“人卧血归于肝”,其含义如王冰所解释:“肝藏血,心行之,人动知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藏象学说认为,五脏都主情志,肝藏魂。如肝藏血作用强,或者说肝“血库”贮血充实,则魂能守舍,睡眠好而精力充沛。肝不藏血,魂不守舍,则见失眠多梦等证。有一种血虚失眠患者,并无器质上的贫血,系劳神过度,睡觉前患者仍处于思虑兴奋状态,血未归于肝,辨证为肝血虚。此时须发挥肝“血库”和“积分”功能,用酸枣仁汤来治肝血虚之失眠往往有效。同理,失眠而又记忆力不佳者,按“脾统血”、“脾藏意”来分析,属脾血虚,用归脾汤治疗往往可发挥气的积分功能。某些慢性疾病也表现为积分现象,如有的肺心病先从感冒发展到气管炎,最后演变为肺气肿、肺心病。在伤寒热病的急症中,也有一些病呈现“积分”现象,例如第131条至136条的大结胸证,即是由高热、气滞和水之凝聚而交结在胸胁所造成,此时病情已经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有积分特征,其治疗也要针对此积分现象,用大黄、芒硝、甘遂的大陷胸汤泻热、攻痞、逐水诸法整合为治。治方也显现了“积分求和”的特征。
, http://www.100md.com
    八、微分原理

    从微小的单元来把握事物是微分原理。生物控制论应用微分原理控制的例子主要是寻征兆、抓苗头或提前考虑到某些问题。中医“上工治未病”、“上工治其萌芽”就是这种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医非常重视掌握疾病和自然变化规律的关系。根据“必明道地理,阴阳更胜”,“动复则静,阴极反阳”之理,善于发现先兆,考虑治疗。有些季节病与发作性疾患,随着“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季候改变,在辨证、选方、用药时都要作用相应的考虑。论中所提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也是微分原理的治疗思想。控制论称此为“前馈”。

    九、生物周期控制

    生物体生来具有一种周期性节律,称为生物周期,包括日周期、月周期和年周期,这种固定的节律称为内源性或内因性节律,即生物钟。中医注意到生物周期现象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影响,一日一夜因六气交替而病势不同。“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一月之中,经脉气血盈盛也各有别,“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则血气埔,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素问·八正神明论》)”。至于一年之中,因季节不同,五脏之气有别,气化有生、长、化、收、藏异,脉象也有弦、钧、毛、石的不同。祖国医学根据不同时间人体气血有别,而又有周期性节律,在对处感或内伤疾病辨证施治中,有独特的用针用药方法。伤寒六经各经病在一日中都有相应的传经和病愈时间,“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等等。在一个月中,用针刺治疗时也当“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素问·八正神明论》)。至于在一年之中,因季节之异用药有季节性周期性的例子就更为常见。目前,生物学家认为,生物周期功能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祖国医学“因天时而调血气”的思想与它有很多相符合之处,对这方面的临床经验也待于深入研究,这将有助于对人体内部周期性控制系统的深入认识。
, 百拇医药
    十、最优控制

    最优控制主要是用运筹学方法,在多种治疗途径中选取最佳者,又称为最佳定理。辨证施治在立法处方用药时易已自发地运用这种思想。张仲景以六经分证统外感热病,其三阳病中,太阳病以汗法解表,阳明病用下法清里热,少阳病和解表里,这都是因势利导的治疗方法。仲景治杂病也有这种思想。如水气病,水在上焦时,用汗法发越水湿;水在下焦时,即利其小便。又如治痰饮者,饮在上焦宜吐,饮在下焦宜泻。处方选药时也常以此“最佳原则”为指导,如既需燥湿又当化痰时,选用半夏;既需利水又当安神时,宜用茯苓;既需泻肺又当清热时,当用葶苈子。

    十一、采样控制

    闭环控制系统通过采样周期的办法对断续量的信息进行检测,来了解和控制连续变量的方法为采样控制。这也是常用使系统稳定的控制方法之一。工程控制论中检测完一遍的时间称为采样周期。前面提到,辨证施治是采取负反馈误差调节的方法,而不是在监护下连续观察连续给药治疗病人,我们可以把每给一次药和给药后的辨证观察当做一个采样周期,从这个意义上讲,辨证施治过程又类似采样控制。如果把给药间隔视为采样周期的话,一般来说,采样周期愈长(次数少),误差越大。慢性病用药间隔当长,采样周期长。在理论上,给药间隔要小于疾病变化的最小周期,如同电影中两个相邻画面的时间要小于视觉残留时间的道理一样。《伤寒论》中对不同病证服用的不同方剂的服药时间有不同的论述。一般一日二服,有时服药不拘于次数。如用调胃承气汤须“少少温服之”,服时观察。用枝枝汤则“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若不汗再服,后服汤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黄连汤“昼三夜二”,十枣小“平旦服”,大承气汤“得下余勿服”,等等。临床上,选择不同剂型也是控制采用周期方法之一,一般“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散者散也”,急性病常用汤药,慢性病多投丸剂。
, 百拇医药
    十二、模糊控制

    所谓模糊控制,是指建立在模糊数学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概念对模糊现象进行识别。没有明显外延的概念叫模糊概念,含有模糊概念的语言叫模糊语言,由模糊语言描述的现象叫模糊现象。有的研究对象常常无法用精确的数量关系加以描述,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就是不确定性、不分明性。例如我们听到一个人的声音,或从远处略微看到熟人的一个身影,就能认出是某人。但如果具体说出某人说话频率或身长体重容积很难。又如厨师烹制的菜肴火候非常之好,但他却说不出加热到多少度、用调料多少毫克等等。如果片面追求数量关系,反而失去贴切性。模糊概念和识别方法有巨大的信息压缩能力。大脑进行推理判断处理信息的过程,有很多属于模糊识别。这种模糊识别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大事清楚,小事忽略。少年时代所熟悉的朋友,相隔数年不见面,到老年仍能相识,就是靠主要特征的识别。此时的主要特征,往往是几个模糊参数。有些中医辨证处方可以说是典型的模糊现象,使用的语言也是模糊语言。《伤寒论》辨证原则就是使用了模糊概念,六经是六种模糊聚类分析,397法是397个模糊识别。因它每一条文中都有次要症状和阴性体征被忽略了。《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或有或无,不是太阳病模糊识别的要点,故作为提纲性的条文中就没写发热。又列第101条说柴胡四证但见一证便是,体现了抓主证的思想,因四证中任何一证都可以作为模糊识别的主要参数。辨证施治所用四诊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模糊识别的特征。望、闻、问、切的对象都是信息,对舌苔脉象的识别,是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处理、利用和控制的过程。但很难说出舌苔厚度的毫米数和光谱的具体波长;对脉象之脉位、脉势、节率、张力及软硬度也无须具体度量。又因人而异,甚至同是一患者,不同医生往往有不同的判断,往往又都有一定的正确性。望、闻、问、切四诊皆如此,故各有其神圣工巧之处。至于辨证最后综合的“四诊合参”,显然属于模糊综合评判了。同理处方用药也皆是从模糊概念出发,兹不赘述。模糊控制理论是70年代以来控制论的新方向,辨证施治理论很早就有这方面的思想和运用,这正表明祖国医学内容之丰富,确定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综上所述十二个方面,可知《伤寒论》辨证施治一些理论中,有许多与经典控制论相符合之处这也是仲景对《内经》超越的体现之一。诚然如此,控制论与辨证施治中的控制思想仍是较为朴素的、粗浅的,尤其是作为辨证信息的症状变量多是表在的、定性的参数,有待于向内在的、定量的参数方向发展,令四诊信息能够客观化,使辨证施治进一步与控制论结合而有所发展。,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