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辨证论治
编号:10568652
全息穴位毫米波辐照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初步观察
http://www.100md.com
     龚德根 方戟

    关键词 全息穴位;毫米波;恶性肿瘤

    中图法分类号 R245.97;R730.59

    近年来,应用毫米波作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方法,已日益为医学界所熟悉和重视。但在取穴上往往按传统经络的取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发挥毫米波治疗肿瘤的独特优势。我院于1997年3月起用SKM-1型多源循经传导肿瘤治疗仪,采取全息穴位为主穴的毫米波辐照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至今已完成1个疗程以上者达18例、360例次,经初步观察,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全部完成1个疗程以上。其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35~85岁,平均58岁;病程3个月至3年。所有病例均为经临床、病理及其他检查明确诊断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仪器 选用上海康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SKM-1型多源循经传导肿瘤治疗仪。该机有2个辐射头,输出频率别为35.8GHz、36GHz,输出电压分别为98mV、66mV。

    2.2 方法 每次取主副穴各1个,主辐射器照主穴(全息穴位),副辐射器照副穴(足三里穴)。每天1次,每次30min,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对疗效进行1次评价。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显效:癌性疼痛明显减轻至基本消失;相关其他症状(如气喘、恶病质、呕吐、食欲不振等)明显改善;血白细胞上升2×109/L以上或血肿瘤标志物等有关指标明显下降;B超、X线、CT或直观检查提示肿块较治疗前缩小50%以上。有效:癌性疼痛有所改善;相关其他症状有所改善;血白细胞上升但不足2×109/L,或血肿瘤标志物等有关指标轻度下降;B超、X线、CT或直观检查提示肿块较治疗前缩小50%以下。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血白细胞未见上升,肿块无明显缩小。
, 百拇医药
    3.2 治疗结果 从初步临床观察来看,全息穴位毫米波辐照治疗恶性肿瘤有较明显的疗效。①止痛: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38.9%。②改善其他症状: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50.0%。③升白细胞或降血肿瘤标志物等指标: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66.7%。④缩小肿瘤: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16.7%。2例显效病人均为原发性肺癌。

    4 典型病例

    例1.杨某,男,47岁,住院号67248。食管癌术后,胰腺、腹膜后广泛转移,时有腰背部疼痛难忍,精神差,进食少。经予40次治疗后,疼痛基本消失,精神振作,食欲增加,同时血白细胞由3.7×109/L上升到8.7×109/L。以后该病人给予介入化疗。

    例2.沈某,男,67岁,住院号62840。右肺癌,经予10次治疗后,一般情况改善明显,血白细胞由3.5×109/L上升至4.8×109/L。X线胸片复查示:肺部肿块明显缩小。治疗同时配合介入治疗。
, http://www.100md.com
    5 讨论

    根据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在80年代初提出的全息胚诊法或称生物全息诊法,在一个长骨节肢系统——第二掌骨节肢,用寻找对压痛刺激敏感的病理反应点的方法可以判断整体有无疾病和疾病的部位。如肝癌病人,应可在他的全息肝穴上找到明显压痛。同时,刺激全息肝穴反过来亦可以治疗肝癌。因为根据生物全息律,由于被刺激部位(全息穴位)与其同名病灶部位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病灶部位与刺激部位的抗原性相似,从而刺激部位抗体会与病灶部位发生交叉反应,终止机体对病灶部位的免疫抑制,激发出针对病灶部位的强免疫反应,以使疾病得到治愈或极大好转。SKM-1型多源循经传导肿瘤治疗仪利用其特有的生物能量超导作用传入机体,使组织细胞微观成分重新排列,引起组织细胞内理化成分的改变,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的功效。我们用该治疗仪刺激全息穴位,使其激发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去除免疫抑制,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同时,因中晚期恶性肿瘤病人普遍存在恶病质、进食少,故选用具有“强壮作用”的足三里穴能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由于我们治疗的病例数还较少,用此方法治疗恶性肿瘤的远期疗效及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肿瘤科 200135

    作者简介:龚德根,男,52岁,副主任医师

    (1998-10-15收稿)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1999年 第18卷 第1期 Vol.18 No.1 199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