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辩证论治1
编号:10568832
《伤寒论》“得快利,止后服”发微
http://www.100md.com
     董良杰 张振平

    (黑龙江省肇东市中医院 肇东 151100)

    关键词 腹痛 泻实 法度

    得快利,止后服”语出《伤寒论》大陷胸汤方后注,而大陷胸汤则是治疗结胸病的一张名方。结胸病乃邪实急重之患,通过泻下实邪,每能效如桴鼓,而使病者在至苦之中竟欣然而笑,这是中医治疗急危重证的一高超妙技之一。是技虽然高超,但其应用确有一定规范,而“得快利,止后服”就是其应用的原则。然笔者在探索与实践中发现,此说虽为至理格言,但也并非尽善尽美。

    新疾之急危重病,不同于旧病之急危重患,新疾虽重,但因其正气未伤或初伤,气血未耗或初耗,所以,邪实即盛,则当祛邪泻实,且贵在早逐其邪,顿挫其锐,以截断、扭转其燎原莫治之势。邪出则病解,邪祛则正安。只要有可下之证,则可一下再下,只要有可下之实,则不“止后服”。此乃有病则邪受之,无病则人当之是也。是故,未必“得快利,止后服。”然“得快利”之后,乃可揆度邪实祛之多寡,调解剂量,复服或再服,并不必“止后服”。诚然,一服之后,即“得快利”,若邪祛病除,无实可下,则当“止后服”,以防过下伤正。
, http://www.100md.com
    该方证相当于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病伴继发性腹膜炎,以“心下痛,按之石鞭”[1]、“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2]为其主征的疾患。故此,只要有心下痛、腹痛,板状腹或肌紧张存在,就是可下、复下或再下之指征。通过泻下,使肠蠕动增强,血液循环加快,以促使和加速有害物质的排出,以利于炎症的消退和机体的修复,使疾病发生根本性逆转,以其更快的康复。

    典型病例:赵××,男,30岁,农民,往院号910453。91.7.3门诊以胃穿孔急诊收入病房。主诉:全腹剧烈疼痛6小时。病史为3日凌晨2时许,于睡眠中突因上腹部剧痛而醒,呼吸受限,呈刀割样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迅速慢至全腹。无汗出吐泻、暴饮暴食与服用药物史,有溃疡病史4年。查体:体温37.6℃,脉博106次/分,血压14/9.2千帕,神清,呈急性病容,屈膝侧卧位,双手护腹,呻吟不止,心肺(一),全腹压痛(艹)、反跳痛(+)、肌紧张(艹),肝浊音界缩小,肠鸣音几乎消失。舌淡红,苔黄燥,脉弦数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4×109/L,中性0.76,淋巴0.24。X线胸腹连透报告,双膈下有半月形游离气体。诊断,胃溃疡并发穿孔,续发性腹膜炎,中医痛属腹痛,与水热互结之大结胸病极相类似。因患者家贫而拒绝手术,施保守治疗。住院后禁食,未施胃肠减压术,给予静脉输液与抗生素,急投大陷胸汤1剂:大黄20克,芒硝25克,甘遂末2.5克。先煎大黄取汁200毫升,芒硝烊化,内服甘遂末,温服100毫升。药后即得快利,共泻下4次,每次为粘液稀水便约150毫升左右,且每于泻后腹痛递减。次日晨查房,患者主观感觉腹痛减其近半,上腹部及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X线复查示仍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嘱其病人将剩余之100毫升药液复服,此药后共泻下6次,每次泻后腹痛乃呈递减,最后两次腹泻已无腹痛。7月5日查房,上腹部及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软,除腹中稍胀、乏力外,余如常人。X线复查示膈下游离气体消失。给予宽中健脾消导之剂以善后。7月7日痊愈出院[3]。
, 百拇医药
    邬××,男,28岁,农民。寒热倦怠,前医以解表不效,继用润下又不下,病势趋重,远道前来求治。今发病已6日,头痛项微强,热甚气促,不咳,按胸腹痞满而痛。寸脉浮而关脉沉,舌苔黄燥。此为伤寒大结胸证,以仲景之法当下之,拟大陷胸汤:生大黄18克,元明粉12克,甘遂9克,粳米一撮。患者借宿邻近客栈,服第1剂药后约4小时,得畅泻积粪。傍晚其家属来询,是否继服第二剂?余告以再服无害。越两日已能行走,嘱返家少事休息数日[4]。

    “得快利,止后服”,是仲景告诫后人,不要过下,以免徒伤正气,引至它变,以此示为明训。它是防止过下伤正的重要方法和措施,这无疑是肯綮之至,然并不尽言,“快利”虽得,若腹痛、板状腹或肌紧张等证候不减,或减不足言,或减不甚显,或己减其半者,原方药乃可复服或再服,或调节其剂量再服,直至证候基本缓解,而无邪实可下之证为止。但要时刻观察病情,严防过下伤正。是故,“得快利,止后服”只是其方药运用的一般原则,而不是全部规律。

    《参考文献》
, http://www.100md.com
    [1、2] 汉.张仲景.伤寒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35~137

    [3] 董良杰.大陷胸汤治愈胃穿孔一例.中医药学报 1993;(5):45

    [4] 钟一棠.钟纯泮先生诊余案录.浙江中医杂志 1964;7(12):9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99年 第1期 No.1 199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