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辨证论治
编号:10568506
温宣清化并用治疗小儿咳喘106例
http://www.100md.com
     郑慧颖

    关键词 小儿咳喘;宣肺;清肺;肃肺

    中图法分类号 R256.11

    咳喘为儿科最常见病证之一,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对小儿来说,咳、喘、嗽三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且病症变化复杂,寒热交错,常规治法其效甚慢。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体会到采用温宣清化并用(辛温宣肺与苦寒清肺、化痰肃肺并用),对小儿咳喘每奏佳效(对成年人咳喘也同样适用),现就106例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06例均为门诊治疗,年龄1~10岁,其中支气管感染68例,支气管肺炎26例,支气管哮喘12例。

    2 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炙麻黄6g,杏仁8g,蚤休、鱼腥草各15g,制半夏、炒黄芩、前胡、蒸百部、蝉蜕各10g,炒紫苏子、葶苈子、木蝴蝶各3g。以上为3~8岁患儿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形体胖瘦等个体差异酌情加减药物剂量。在此方基础上,结合临床症状变化调整个别药物及剂量。每日1剂,首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30min,置火上煎煮20min,滤出药汁,再加水煎煮20min过滤弃渣,两次药汁混匀,咳喘症状重者每日分3~4次服下,轻者每日服2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解除,肺部听诊哮鸣音及罗音消失者为治愈;临床症状基本缓解,肺部听诊哮鸣音及罗音未完全消失者为好转;临床症状未缓解,肺部听诊哮鸣音及罗音未消失者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106例经3~9天治疗,治愈103例(服药3剂治愈24例,服药6剂治愈68例,服药8剂治愈11例),无效3例。有效率96.9%。
, http://www.100md.com
    4 典型病例

    于某,女,4岁,1995年10月2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初起鼻塞流涕1天,随即咳嗽、咽喉疼痛,曾肌注青霉素3天,咳嗽未缓解,继予先锋霉素V、丁胺卡那静滴5天,咳嗽稍减未愈,至今咳嗽已缠绵20余日未止,多在夜间及晨起咳嗽剧烈,咳甚伴呕吐白粘痰,大便数日一行。患儿平素食肥甘之品。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痰湿内阻,肺失宣肃而发咳喘。治当温宣清化并用。拟用上方2剂后,咳嗽大减,大便亦缓下。后又继进3剂,获愈。

    5 体会

    小儿咳喘一证为儿科四季多发病,其病变部位在肺,病理产物为痰,病理机制为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脾失运化,痰湿内生,上壅于肺,肺气被遏,宣畅功能失调乃发咳喘。且目前小儿又多为独生子女,自母腹之中到出生以后每多嗜膏腴之品较多,高粱厚味又多积热化痰,痰阻肺道,气机升降失常,则致咳喘。小儿又为纯阳之体,易从火化,故病变常寒热错杂,变化无常。治当辛温宣肺、苦寒清肺、化痰肃肺,本着宣中寓清,清宣并用。方中麻黄清轻上浮,辛温宣肺止咳,为宣开肺气之要药,配以杏仁增强宣肺之功;半夏意在加强止咳化痰之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能直接抑制咳嗽中枢〔1〕,佐苦寒之黄芩清上焦实火;鱼腥草、蚤休则对呼吸道病毒有抑制作用,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并能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患儿血和痰中溶菌酶活力及血清备解素水平,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2〕;百部、前胡为有效镇咳药,对急慢性咳嗽不管外感、内伤,寒热虚实均可用之〔3〕;葶苈子、紫苏子辛苦,泻肺祛痰,李时珍曰:“肺中水气贲郁满急,非此不能除。”故肺中痰饮水湿多用以泻之〔4〕;蝉蜕清虚之性、解痉之能,用于顽固之咳逆症,其对各种原因所致之顽咳不愈者尤优〔5〕;木蝴蝶为平肝之药,其对于炎症性冲逆性咳嗽有良效〔4〕。全方辛苦,宣泄、清化并用,使闭郁之肺气宣降条达,阻滞之痰浊消散清化,故治疗小儿咳喘获效迅速。
, http://www.100md.com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矿工医院中医科 235000

    作者简介:郑慧颖,女,43岁,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王筠默.中药药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7

    2 朱天忠.鱼腥草的临床应用概述.江苏中医杂志,1984;(6):57

    3 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咳嗽的治疗.见:中医专题讲座选(第2集),1981:103

    4 李大卓.葶苈子为主治疗小儿痰多咳喘30例.中医杂志,1984;(10):44

    5 窦金发.顽咳不愈,借重蝉蜕.中医杂志,1994;(7):5

    (1998-12-02收稿)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1999年 第18卷 第2期 Vol.18 No.2 199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