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筋论治肩周炎184例
http://www.100md.com
唐燕萍
关键词 经筋;肩周炎;针灸疗法
中图法分类号 R681.7;R246.9
肩周炎是关节囊和关节周围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疾病。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症,多为单侧肩部的前、后、外侧疼痛。
笔者认为本病属“经筋”病症,根据肩部疼痛部位,判断属何种“经筋”病变,然后取该“经筋”所连属经脉俞募穴为主,施行针灸疗法,治疗该病184例,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84例中,年龄35~50岁32例,51~60岁140例,60岁以上12例;病程2个月以内127例,2~6个月46例,6个月以上11例。全部病例均按张安祯《中医骨伤科学》诊断标准确立诊断。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①肩关节前缘疼痛,上肢抬举困难,属手阳明之经筋病症,取手阳明大肠经之募穴天枢、俞穴大肠俞,配以患侧穴肩骨 禺、曲池、巨骨;②肩关节外侧(中线)疼痛,外展困难,属于手少阳之经筋病症,取手少阳三焦经之募穴石门、俞穴三焦俞,配以患侧穴肩穴卯、月需会、外关;③肩关节后缘疼痛,内收困难,属手太阳之经筋病症,取手太阳小肠经募穴关元、俞穴小肠俞,配以患侧穴肩贞、天宗、月需俞、后溪;④肩关节前、外、后侧均疼痛,关节严重粘连,三组穴位交替使用。
2.2 方法 患者向健侧卧,先针募穴,用30号2寸毫针直刺0.8寸,捻转至得气,再活动患例肩关节至疼痛最剧烈时,刺入背俞穴,用30号2寸毫针直刺1寸,捻转使患者有强烈针感,在俞募穴针上加2cm的艾柱点燃,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同时活动患肢,逐渐加大幅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针后效果不太显著者,配以相应经穴。常规进针,平补平泻,留针20~30min,每5~10min行针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1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 http://www.100md.com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肩关节活动正常,功能检查与健侧相同;好转: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184例经1~2疗程,治愈132例,占71.7%;好转48例,占26.2%;无效4例,占2.1%。
4 病案举例
杨某,女,60岁,1993年10月12日就诊。右肩臂疼痛半年余。患者于3月下旬,始感右肩臂疼痛,酸僵沉重,抬举不利,动则疼痛加剧,天阴下雨疼痛加重,遇热痛减,遇寒痛重,曾服中药治疗未愈,近日疼痛加重,穿衣、脱衣、梳头均感困难。检查:局部无明显改变,外展60°,高举100°,令患者以手试摸对侧耳部,仅达百会穴处,舌淡、苔薄,脉沉弦。证属风寒内袭,经筋受累,气血不和。治以舒筋活络,祛寒止痛。拟三组穴交替使用。3次后,右肩臂疼痛减轻,高举120°,令患者摸对侧耳,已达过百会穴2cm处。治 10次后,肩臂疼痛消失,右臂上举180°,外展90°,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 http://www.100md.com
5 体会
笔者认为肩关节周围炎应以经筋病论治。人体的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与筋肉的连属部分,并受经络气血濡养。经筋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组织,能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素问.皮部论》云:“寒则筋挛骨痛,热则筋弛骨消。”经筋病以筋肉的转筋、挛急、不举不用、疼痛、循行区域硬结等为特征。而肩周炎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颓,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迫,气血阻滞而致病,以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为主症,故属十二经筋病候。
经筋病实际上是经脉所属区域筋肉组织的病症。治疗上必须结合经筋病变部位,辨明与该病变经筋相连属的相应经脉,这是治疗取穴的关键。因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分别循引于肩臂的前缘、中线、后缘,根据患者压痛点或活动时疼痛最敏感点,确定病灶属何经,取其相应经脉的俞募穴。因手三阳经募穴在足阳明经和任脉上,背俞穴在足太阳经上,取俞募穴可以调和阴阳气血、逐瘀和络、健脾和胃;配合艾灸,可借灸的温和热力,温通经脉,疏通气血,再配以手三阳经穴,以疏调经气,诸穴合用,舒筋通络、通关利节、除凝止痛。
, 百拇医药
以经筋论治、用俞募配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具有取穴少、见效快的优点,其作用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针灸科 241000
作者简介:唐燕萍,女,35岁,主治医师
(1998-12-10收稿)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1999年 第18卷 第2期 Vol.18 No.2 1999,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 经筋;肩周炎;针灸疗法
中图法分类号 R681.7;R246.9
肩周炎是关节囊和关节周围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疾病。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症,多为单侧肩部的前、后、外侧疼痛。
笔者认为本病属“经筋”病症,根据肩部疼痛部位,判断属何种“经筋”病变,然后取该“经筋”所连属经脉俞募穴为主,施行针灸疗法,治疗该病184例,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84例中,年龄35~50岁32例,51~60岁140例,60岁以上12例;病程2个月以内127例,2~6个月46例,6个月以上11例。全部病例均按张安祯《中医骨伤科学》诊断标准确立诊断。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①肩关节前缘疼痛,上肢抬举困难,属手阳明之经筋病症,取手阳明大肠经之募穴天枢、俞穴大肠俞,配以患侧穴肩骨 禺、曲池、巨骨;②肩关节外侧(中线)疼痛,外展困难,属于手少阳之经筋病症,取手少阳三焦经之募穴石门、俞穴三焦俞,配以患侧穴肩穴卯、月需会、外关;③肩关节后缘疼痛,内收困难,属手太阳之经筋病症,取手太阳小肠经募穴关元、俞穴小肠俞,配以患侧穴肩贞、天宗、月需俞、后溪;④肩关节前、外、后侧均疼痛,关节严重粘连,三组穴位交替使用。
2.2 方法 患者向健侧卧,先针募穴,用30号2寸毫针直刺0.8寸,捻转至得气,再活动患例肩关节至疼痛最剧烈时,刺入背俞穴,用30号2寸毫针直刺1寸,捻转使患者有强烈针感,在俞募穴针上加2cm的艾柱点燃,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同时活动患肢,逐渐加大幅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针后效果不太显著者,配以相应经穴。常规进针,平补平泻,留针20~30min,每5~10min行针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1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 http://www.100md.com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肩关节活动正常,功能检查与健侧相同;好转: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184例经1~2疗程,治愈132例,占71.7%;好转48例,占26.2%;无效4例,占2.1%。
4 病案举例
杨某,女,60岁,1993年10月12日就诊。右肩臂疼痛半年余。患者于3月下旬,始感右肩臂疼痛,酸僵沉重,抬举不利,动则疼痛加剧,天阴下雨疼痛加重,遇热痛减,遇寒痛重,曾服中药治疗未愈,近日疼痛加重,穿衣、脱衣、梳头均感困难。检查:局部无明显改变,外展60°,高举100°,令患者以手试摸对侧耳部,仅达百会穴处,舌淡、苔薄,脉沉弦。证属风寒内袭,经筋受累,气血不和。治以舒筋活络,祛寒止痛。拟三组穴交替使用。3次后,右肩臂疼痛减轻,高举120°,令患者摸对侧耳,已达过百会穴2cm处。治 10次后,肩臂疼痛消失,右臂上举180°,外展90°,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 http://www.100md.com
5 体会
笔者认为肩关节周围炎应以经筋病论治。人体的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与筋肉的连属部分,并受经络气血濡养。经筋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组织,能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素问.皮部论》云:“寒则筋挛骨痛,热则筋弛骨消。”经筋病以筋肉的转筋、挛急、不举不用、疼痛、循行区域硬结等为特征。而肩周炎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颓,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迫,气血阻滞而致病,以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为主症,故属十二经筋病候。
经筋病实际上是经脉所属区域筋肉组织的病症。治疗上必须结合经筋病变部位,辨明与该病变经筋相连属的相应经脉,这是治疗取穴的关键。因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分别循引于肩臂的前缘、中线、后缘,根据患者压痛点或活动时疼痛最敏感点,确定病灶属何经,取其相应经脉的俞募穴。因手三阳经募穴在足阳明经和任脉上,背俞穴在足太阳经上,取俞募穴可以调和阴阳气血、逐瘀和络、健脾和胃;配合艾灸,可借灸的温和热力,温通经脉,疏通气血,再配以手三阳经穴,以疏调经气,诸穴合用,舒筋通络、通关利节、除凝止痛。
, 百拇医药
以经筋论治、用俞募配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具有取穴少、见效快的优点,其作用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针灸科 241000
作者简介:唐燕萍,女,35岁,主治医师
(1998-12-10收稿)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1999年 第18卷 第2期 Vol.18 No.2 199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