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辩证论治1 > 正文
编号:10569000
http://www.100md.com
     赵琰 王庆国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实验研究;述评

    分类号:R285.5▲

    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原书用于治疗少阳病误下后,证见心下痞满,呕而肠鸣的痞证。历代医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对原著所述病证的分析,认为本证的病机是由误下后脾胃气虚,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气机痞结所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血液等不同系统46种疾病的治疗,且均取得较好疗效[1]。尤其对于虚实并见、寒热杂揉所致的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道溃疡等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为历代医家所公认的治疗脾胃病的良方之一。近10年来,许多学者对半夏泻心汤进行了实验研究,现将其研究现状述评如下。

    1 作用机理的研究

    1.1 调节胃肠动力

    本方对胃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在胃运动受抑制时具有促进作用;在胃运动增强时,具有抑制作用。能促进肠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张力,抑制胆汁返流。对60COγ线8Gy照射引起的大鼠小肠运动紊乱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延长其存活时间[2,3]。

    1.2 抑制HP活性

    脾虚证大鼠幽门螺杆菌(HP)感染模型建立成功后,经本方治疗其脾虚及HP感染情况均有好转[4]。有人认为单独应用半夏泻心汤对HP的抗菌活性较弱,应与胃酸分泌抑制剂和抗菌素等联合应用,以获得满意杀菌效果[5]。

    1.3 保护胃粘膜

    本方对大鼠幽门结扎型、醋酸性、水浸应激胃溃疡模型具明显保护和治疗作用,均能显著降低溃疡指数,提示该方是一个有效的胃粘膜保护剂。其机理可能与加强胃粘膜、粘液屏障作用,促进粘膜细胞再生修复,促进胃粘蛋白分泌,加强粘蛋白合成有关[6~7]。还可抑制化合物48/80引起的大鼠胃粘膜损害,抑制胃粘膜组织LPO量的增加,Se-GSH-Px活性的降低及MPO活性的上升;体外试验可明显清除O2与.OH等自由基的活性,并可阻碍自由基生成系[8]。临床观察认为,本方对胃粘膜慢性炎症有消退作用,可促使萎缩腺体再生,对肠上皮化生起逆转作用[9]。

    1.4 提高免疫力

    本方可增加BAC/bc小鼠的脾脏指数,抗体生成滴度和吞噬鸡红细胞的吞噬率,提示该方对机体免疫有显著增强作用;但对淋巴细胞酯酶染色的阳性率和胸腺重量无影响,说明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主要在增强机体体液免疫,而对细胞免疫的影响不明显[10]。该方对Ⅳ型变态反应所致的动物接触性皮炎和足垫反应均呈抑制或抑制倾向。其作用不在Ⅳ型变态反应的诱导期,而是在效应期中抑制淋巴因子的游离及其所致的炎症,特别是对后者有强烈的抑制作用[11]。

    1.5 提高耐缺氧能力

    本方可不同程度的拮抗由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小鼠心肌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所致小鼠缺氧、氯化钾中毒所致小鼠细胞缺氧和结扎两侧颈总动脉所致小鼠脑缺氧,并可使急性缺氧小鼠存活时间显著延长。推测可能是通过降低肾上腺素系统功能效应,减少动物整体的耗氧量,增加心肌细胞和组织细胞内耐缺氧的能力,提高脑对缺血的耐受力和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而产生明显的抗缺氧作用[10,12,13]。

    1.6 调节中枢递质

    该方对应激性溃疡有抑制作用,同时可明显抑制胃粘膜单胺物质5-HT的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其胃粘膜5-HT神经活动的程度与正常对照组基本相同,对脑内单胺量变化的观察结果表明:该应激模型中各脑部位均能观察到NE和5-HT神经系统活动的异常亢进,半夏泻心汤则对其呈抑制倾向。表明半夏泻心汤对应激性溃疡不仅直接作用于消化系统,而且通过介导脑内情感系统和中枢抑制作用而发挥作用[14]。

    2 汤证实质的研究

    有人报道心下痞证多为胃部炎症引起,其中以浅表性胃炎居多。心下痞偏寒者,多为局部贫血、缺血、微循环障碍的慢性炎症;偏热者为组织充血、水肿、局部代谢增强之急性炎症,或为慢性炎症的急性发作[15]。还有人认为心下痞硬患者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认为心下痞证的发生与交感神经功能相关[16]。

    3 配伍机理的研究

    以测定对cAMP磷酸二酯酶的抑制活性为指标,探讨本方中各味生药的配伍效果。结果表明本方抑制活性来自黄芩、甘草,大枣对这些生药的抑制活性呈拮抗作用;人参呈相乘作用。黄连与抑制活性强的黄芩、甘草组合产生沉淀,与甘草组合抑制活性降低;与黄芩组合抑制活性上升[17]。

    4 毒理研究

    本方对SD大鼠的急性毒性实验和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口服LD50在8 g/kg以上;给药5周后及停药恢复2周后大鼠未出现死亡,对体重和摄食量没有影响;尿及眼科学检查、血液化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包括器官重量、解剖学和组织学检查),在任何器官和组织均未见与半夏泻心汤有关的异常改变[18]。

    5 问题与展望

    半夏泻心汤的实验研究属经方现代研究范畴。进行经方现代研究的目的,在于论证经方配伍的科学性,为提高经方的临床疗效,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为经方的衍化发展,创立和发明新方提供现代科学依据。半夏泻心汤临床疗效确切,有长期的临床经验为基础,组方药味虽不多,但较好地体现了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是一首比较适合于现代研究的经方。十几年来,许多学者对半夏泻心汤进行了广泛且较深入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5.1 观察指标过于局限

    目前的研究大多旨在探讨其临床疗效显著背后的作用机理,且多局限于半夏泻心汤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机理,虽然突出了它作为脾胃病代表良方的特点,但忽视了它对整体功能的影响,而中医药的一大优势,正在于它的整体调节作用。半夏泻心汤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不同系统的疾病,在中医辨证施方,异病同治的理论指导下,是否存在着各种疾病相同的异常改变?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中药方剂作用于人体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因此,作用机理的研究不应局限于消化系统一个靶点,而应从总体角度出发,尽可能地采用多水平、多指标综合分析的方法,选取反映机体整体状况的指标进行研究。

    5.2 缺乏深层次的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方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方法,可从多水平、多方位、多指标、多靶点等不同层面探索经方的作用规律,扩展和深化对经方的认识。从目前的研究看,实验仍停留在系统与器官水平,缺乏细胞与分子水平的研究。今后的研究应将在整体效应与细胞分子水平靶反应性结合起来观察,并加强多因素对同一靶点影响的规律性研究。这样不仅可从深层次上揭示经方作用的实质,而且能够增强对药物配伍生物效应的说服力。

    5.3 缺少配伍机理研究

    经方作为中药复方,研究中还应体现中医药理论特色,因此应注重对其配伍规律的研究。半夏泻心汤作为临床显效的经方,其配伍机理中存在哪些特点,目前配伍是否为最佳配伍,这是经方应用与发展所必须探讨的问题。古代医家采用理论思辩与临床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方剂的配伍规律,创立处方大法,指导临床实践,为后世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中医药现代研究的开展与深入,借助于动物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此还应意识到的是,对经方配伍规律的研究,不应是对单味药作用的支离分解,而应紧密结合中医“理法方药”的系统理论,与所治病机联系起来,按反映病机的配伍关系进行拆方研究。针对病机证候,将复方拆方为几个作用群,研究各个作用群之间的配伍机理,可能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思路。

    5.4 动物模型建立笼统

    目前用于中医药研究的动物模型一为证的模型,一为病的模型。两者用于实验研究均有偏颇之处:如胃溃疡病模型,可采用醋酸法、消炎痛法、利血平法、幽门结扎和水浸应激等方法造模;而胃溃疡所致胃痛,辨证当有食积、胃热、寒凝、气滞血瘀之别,但半夏泻心汤却对以上5种胃溃疡模型均有效。因此以病的模型反映中医复方的作用机理尚显不足。建立病证统一的动物模型比较可取,如利血平胃溃疡脾虚模型,比单独的利血平脾虚模型或利血平胃溃疡模型均较客观、贴切。

    5.5 忽视安全性的研究

    中医药毒副作用小是其一大优势,因此易为人们接受和青睐。但毒副作用小并不等于没有毒副反应,尤其对于服用疗程较长的,更有必要对其安全性进行研究。注重对经方安全性的研究,一方面可为经方的长期服用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只有具备完整的研究资料,包括成分测定、毒理学、药效学和药动力学等,才有可能使经方走向国际市场。因此,应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方的安全性进行研究,其意义不亚于药效学本身。而且毒理学的研究结果反馈于临床,也可促进经方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作者简介:赵琰,女,26岁,在读医学博士生

    作者单位:赵琰(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参考文献:

    [1]罗世杰.半夏泻心汤研究概况.中医药信息,1994,5: 22~24

    [2]段东寿.加味半夏泻心汤等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胃脘痛.中国中医急症,1998,7(4):167

    [3]付 东,陈国志.半夏泻心汤对照射引起小肠运动紊乱的调节作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6,2(3):21~24

    [4]厉兰娜.半夏泻心汤证与HP感染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98,39(4):220~221

    [5]东田元.半夏泻心汤及三黄泻心汤的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7,47(5):803~812

    [6]李惠林.半夏泻心汤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防治作用的研究.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7,10(3):11~17

    [7]魏 辉,司兆学.加味半夏泻心汤对大鼠胃粘膜损伤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1998,5(5):282

    [8]张志军.汉方药对化合物48/80引起胃粘膜损害的抑制效果.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4):10~12

    [9]冯 涛,高丽芝.复方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作用的病理形态学研究.中医药学报,1995,(1):31~32

    [10]宋忆菊,龚传美.半夏泻心汤对小鼠免疫功能和常压缺氧耐受力的影响.中成药,1998,20(8):34~35

    [11]俞娜珍.汉方药理.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6,8(3):39

    [12]李左邻.四种泻心汤抗缺氧作用的实验观察.解放军医学杂志,1989,14(6):441

    [13]周永良.半夏泻心汤抗缺氧作用.河南中医,1991,11(3):13~14

    [14]渡边泰雄.半夏泻心汤对水浸拘束诱发大鼠胃溃疡的抑制作用及对脑和胃的单胺调节.汉方と最新治疗,1997,6(2):167~172

    [15]孙固祖.75例心下痞胃镜分析.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9,(6):31

    [16]土佐宽顺.汉方腹证“心下痞硬”和血清儿茶酚胺的关系.和汉医药学会志,1985,2(3):656

    [17]大本太一.利用酶抑制活性探讨汉方处方——半夏泻心汤.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10(1):37

    [18]峰松澄穗.半夏泻心汤口服毒性的实验研究.新药と临床,1994,43(8):137~159

    (收稿日期:1999-07-15)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0 Vol.23 No.1 P.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