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信息 > 正文
编号:10569906
http://www.100md.com
     陈浩 (1999.09.08)

    北京北四环路边有一所藏医院,1992年成立以来名声鹊起,前来就诊的人络绎不绝,到现在已接诊3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来自30多个国家的外籍患者。该院副院长仁旺先生告诉记者,已有1300年历史的藏医药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某些疾病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疗效。其实不仅仅是藏医药,我国四大民族(藏、维、傣、壮)医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发展中各具特色。如维吾尔医药的基本理论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形成,“医学之父”——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是从维吾尔族祖先那里接受了“宇宙是由火、气、水、土四要素的矛盾和组合而构成”的理论,而写出了《空气,水和土》一书。两千年来,维吾尔医学名家辈出,唐代佛学大师鉴真赴日本前曾请一位维医为其实施眼睛复明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再如傣医药已有3000年的历史,据考古专家推测,傣医药第一部专著《戛牙三哈雅》成书于公元前924年。壮医药在战国时期已初创萌芽,在唐宋之际已具有理论雏形。早在17、18世纪,藏医药和蒙医药便先后建立了藏医学校和蒙医学校,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

    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50年来,我国的民族医药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医药工作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目前,全国民族医医院已由1984年的76所发展到140所,其中藏医医院56所,蒙医医院47所,维医医院30所,其他民族医医院7所。其中藏医药已走出了藏民聚居区,不但走向全国,而且开始走向世界。

    “八五”期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和自治区人民医院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对传统藏药治疗萎缩性胃炎进行临床观察。他们用“常觉”、“芒觉”、“坐珠达西”等12种藏成药组成最佳治疗方案,共观察了100例临床对象,总有效率98%,治愈率92%,远远高于对照组。这项研究成果曾获全国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目前,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藏药标准鉴定、藏药新药开发及文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西藏地区以拉萨为中心的藏医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全自治区1523名藏医药技术人员中有739人在农牧区基层服务。全区3000多名乡村医生中,能够运用藏医药进行防病治病的占40%以上。藏医药教育也正在走向正轨,80年代末西藏成立了藏医学院,并大力开展藏医中专教育,为藏医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藏药生产技术和规模空前发展,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藏药厂年产量达20多万公斤,350个品种,“七十味珍珠丸”等古老藏药品种已为内地群众所青睐并享誉海外。

    同藏医药一样,蒙医药也具有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治疗上强调“治未病”、“扶正祛邪”、“调理三根”等治则。党和国家一贯重视蒙医药的发展,早在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就制定了扶持蒙医药的政策。目前,该区有蒙医药专业人员3972人,其中有高级职称者191人,中级职称者665人。蒙医药教育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1986年和1987年先后建立了呼伦贝尔盟蒙医学校和内蒙古蒙医学院,培养了一批合格人才。内蒙古现有13家蒙药厂,年产蒙药350个品种15640公斤。1982年以来蒙医药专科专药科研工作得到加强,有38项科研成果获得自治区以上科技步奖。

    近代,维医药曾受到西洋医学的排挤,几乎到了灭绝边缘。建国后维医药学获得了新生。目前,全新疆维医病床数已发展到1173张,维医药人员1612人。1989年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成立,到目前已毕业381人,相对缓解了维医后继乏人的状况。维医药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应用高科技手段研制出疗效显著的新型维药100多个品种,其中祖卡木冲剂、库乌提艾拉壮阳口服液等20多个品种已取得了生产批准文号。

    傣医药、壮医药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现在许多民族地区的综合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设置了民族医科,全国民族医药人员已超过10440人,在各民族地区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研究工作也捷报频传。“傣医四塔五蕴的理论研究”获首届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金杯奖,“傣医分塔论治”获国际第二届传统医学与按导医学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竹楼医述”获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奖,“傣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探寻”获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突出贡献奖和卓越国际金奖,“壮医点线灸疗法”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今,医学模式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一个人类回归大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潮流正在兴起,民族医药这朵中华民族古老科技文化百草园中的奇葩,一定会在这良好的发展机遇中更加绚丽夺目。

    摘自《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