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急重症 > 正文
编号:10571228
http://www.100md.com 2005年5月26日 文/孟昭阳
病机:气阳亏虚为本,治疗:益气温阳为主,兼证:注意阴虚与胃肠道
     编者按: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传统中医学对心力衰竭有独特的疗效,但其相关理论还不十分完善。本文从中医理论的角度,阐述了该病形成的原因、机理及治则等,应对临床医生有所裨益。

    心力衰竭属于祖国医学“水肿”、 “胸痹”、 “喘证”等范畴。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应着眼于气阳亏虚的基本病机规律,采用益气温阳辅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等措施,以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排量,最终纠正心衰。

     病机:气阳亏虚为本

    心衰的病机主要沿循气阳亏虚、瘀血阻滞、气阴亏虚的发展演变规律。其中心之气阳亏虚为本,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血瘀、水饮为标,是本病主要的病理因素。气虚渐而及阳,阳虚无以化气,不能帅血循行及蒸化水液,遂变生瘀血、饮邪,导致病情加重。血不利则为水;水饮停聚又能阻滞经络气血运行,故血瘀与水饮又互相影响。另外,由于阴阳互根,或原发病阴虚在先、治疗中利尿伤阴、饮食化源不足等,也可出现气阴匮乏、阴阳并损的情况。

    本病病位虽主要在心,但与肺肾关系密切,并可涉及肝脾。心与肺同居上焦,心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势必使肺的治节过劳,久则肺气自虚。心气阳虚,久必累及于肾,阳气渐衰,肾失摄纳、温煦,日久阳虚水泛。由于母病及子,火不生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