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研究动态
编号:10622242
“三部六病”学说的发展历程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51期
     刘绍武 太原市中医研究所

    “三部六病”学说是我数十年来,研习《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其内容不受传统文献的束缚,重点在活跃自己的主观能动思维,做到古为今用。“三部六病”学说是我自己走出来的一条路。

    “三部六病”学说的萌发

    初学医时,读医书有《陈修园医书七十种》、《伤寒论》浅注和张令韶、张隐庵注解的《伤寒论》。他们注解《伤寒论》应用了一个公式,就是本标中气图。以本标中气图作为理论工具解说的《伤寒论》用于临床,很难辨清一个具体病的病位和病性,这使我感到很困惑。如:寒、热、虚、实均可见于太阳病篇,难以对太阳病中各具体证作出统一的病位和病性界定,分清其性质。这样一直徘徊了10余年。

    1928年中华书局翻译出版了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一书,使我受益非浅。从中启发最大的是日本汉医用《伤寒论》方药治病,临证时合病用合方。认识到这一点,回头再读《伤寒论》原文,始发现仲景应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柴胡桂枝汤等于医疗实践中,就是合病用合方。这样解决了临床治疗杂病难的问题。汤本求真是日本一位研究《伤寒论》的医学家,他对《伤寒论》的研究颇具独到见解。其随师十余载,写出了《皇汉医学》这部名著,对日本汉医和中国中医影响很大,故近代文学家兼医学家章太炎说:“仲景若在,则必曰:我道东矣。”
, 百拇医药
    从事医学工作不仅要精通理论,而且要学以致用,学医不同于搞历史和考古研究。在医学实践中,要做到两点:一是准确诊断,二是有效治疗。张仲景就是重视诊断和强调治疗的先驱和典范。历代注释家多坐在书房内搞注释,常是理论和实际脱节。本人经历了1928至1933年5年的临床实践,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对《伤寒论》方剂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开始了一病一方、合病合方的实践阶段。

    早年事医,时值瘟疫流行,求医者络绎不绝。当地贫苦,《伤寒论》的处方价廉,这为我学习实践《伤寒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历经10余年的实践,方剂越用越多,思路越来越广,逐渐对《伤寒论》方剂有了全面的了解。随着对《伤寒论》方剂的应用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加深,开始认识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表、半表半里、里”的称谓是病位的概念,而“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是病性的归纳。从此,三部六病的学术思想开始逐渐萌发。

    “三部六病”学说的发展
, http://www.100md.com
    1939年日本人占领了上党地区,家乡沦陷,逃难到西安,后又转迁到天水。1944年的天水,是当时文学界、医学界、政界等各界名流逃难汇集的地方。其中,热爱中医的人士组织起来.让我讲中医。此时,又恢复了在长治时创办的“友仁医社”,首次以“三部六病”学说思想讲解《伤寒论》。由原山西大学理化系主任张辅轩先生作记录。根据讲稿整理出《仲景学术观》、《仲景药能观》、《仲景证治观》。当时正拟出版,因闻日本投降,惊喜之际,大家都急于还乡,竟导致稿文全失,后仅收得《仲景证治观》残卷一部。

    在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三部六病”学说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如少阳病的主方,开始选用了栀子豉汤,对治少阳病的“热烦”效果较好,但解决不了少阳病的胸满,从《伤寒论》的小柴胡汤证“胸胁苦满”中得到启发,须加用柴胡,直至后来改用黄芩汤加柴胡等,才确定了少阳病的主方;还有太阳病的原主方是葛根汤。葛根麻黄治太阳病无可非议,但葛根汤是以桂枝汤为基础的,太阳病是表部实热之证,“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用桂枝治太阳病效果不甚理想。1972年用麻杏石甘汤加葛根组成新方,初试疗效大增,又经过反复使用,证明疗效甚好,这样才确立了治太阳病的理想主方。长期的医疗实践给三部六病的主证、主方、主药提供了逐步完善的条件。1973年至1985年,形成了三部六病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三部六病”学说是我长期从事《伤寒论》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后,逐渐总结出的一个带规律性的体会。“三部六病”学说也是从既要符合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又要符合祖国医学理论的愿望出发,为创造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理论体系的探索。
, http://www.100md.com
    “三部六病”学说的系统论观

    系统论即系统方法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方法论。因其发展迅速,引起了现代科学家的普遍重视。中医理论的现代化,也要借助这种方法论。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它具有一定的整体综合功能和性质。系统方法就是从组成系统的整体和各要素的互相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揭示和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事实上,系统方法论也是医学和哲学的“中介环节”,类似中医辨证的观点。贝特朗菲在《有机论》中说:“生物体不是一些部件杂乱无章的堆积物,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种有机体具有一种新质,即系统质。”在三部六病中,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系统,三部是三个子系统,各器官与组织又是下一级子系统。三部在机体中遵循一定的顺序性和动态平衡性向前发展着,保持各部特有的功能。三部不能说出哪一部占优势,而是全面地、协调地、均衡地为整体而保持着各自的生理功能。如:表部肺的节律性呼吸,皮肤汗腺的适时性开合;里部的顺序性消化吸收和排泄;半表半里部规律性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凡此种种,都可表明三部系统的有序性和平衡性。西德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在他写的《协同论》中称此为“目的点”或“目的环”。认为大系统功能的结构特征,是各系统功能结构协同作用的结果。系统只有在“目的点”或“目的环”上才能显示它的稳定性。在表部,肺与皮毛的功能是适应空气,它们的一切生理活动都为整体能正常地适应和利用空气而进行,这就是表部的目的点和目的环;在里部,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的功能是适应饮食,一切生理功能都为适应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而存在,这是里部的目的点和目的环;在半表半里部,心脏、血管等的一切功能是为适应血液循环,调节和稳定内环境而展开,它们的活动都是以达到血液正常循环为目的点和目的环。

    法国生理学家伯尔纳说:“所有的生命机构尽管多种多样,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保持内环境中生活条件的稳定。”在伯尔纳发表他的观点前4年,恩格斯就写到:“在活的机体中,我们看到一切最小的部分和较大的器官的持续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在正常的生活时期,是以整个机体的持续平衡为其结果。”我们祖国医学倡导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是机体平衡稳态学说的高度概括。

    仲景经过临床生动的直观和抽象的思维,以临床实践经验为内容,著成《伤寒杂病论》是一个创举,仲景也当为系统方法论的一个伟大先躯。“三部六病”学说就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内容,并进一步应用系统论而创立的。D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