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31484
投身烧伤事业终无悔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13日 科技日报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科专家阵容里的老专家们,钟情烧伤事业,创业至今,满腔热忱致力祖国烧伤医学领域,共同铸造了西南医院烧伤科“国字号”金牌。其中,将军专家汪仕良就是我国烧伤医学临床与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做好烧伤代谢大文章

    从一名普通医生到博士生导师,将军专家汪仕良55年军旅饱写烧伤医学“教科书”,以不凡的业绩赢得了同行们的尊重和赞誉。

    40多年前,我国首家烧伤专科病房在西南医院诞生。作为当时烧伤科3名军医之一的汪仕良,在烧伤医学泰斗黎鳌院士的带领下,从零开始,克服烧伤科底子薄、条件差等状况,摒弃传统包扎疗法,摸索出“暴露疗法”这一最佳方案。为摸清烧伤伤员的病情规律,他和同事们无数个不眠之夜战斗在病房。

    为更好地向发达国家学习,1984年3月,49岁的汪仕良考取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提供资助的赴美访问学习资格。在美国辛辛那提烧伤研究所,一篇关于“早期肠道营养”的论文给了他启示:给予烧伤大鼠早期喂养能维护烧伤后肠黏膜质量,改变伤后代谢率。可当时国内烧伤治疗,早期主要靠静脉输液补充营养物质,而临床发现,此方法使胃肠道并发症居高不下。回国后,他开始致力这方面的研究。
, 百拇医药
    几年探索实践,汪仕良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他率先提出的“早期肠道营养可复苏烧伤后肠胃道”理论,大大提高了综合治疗烧伤的效果;针对烧伤引起的内脏尤其是肠道一系列病理变化,他提出的“肠源性高代谢”新观点,开辟了烧伤治疗学新的研究方向。针对伤员大面积烧伤后,新陈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上升,如何准确补充热量,当时国内热量计算方法通常采用国外公式。他反复测试发现,用国外公式对病人热量供应量太高。他提出的烧伤成人热能供应计算公式得到国内同行认可……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2项奖励。

    团队协作精神铸造了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1985年,因“烧伤研究”成果,研究所赢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荣誉称号。1988年,黎鳌院士亲手将烧伤研究所所长的“接力棒”传给了汪仕良。

    作为第二任所长,汪仕良在研究所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带领全所同志致力烧伤治疗前沿,开辟了世界烧伤“新高地”。研究所《事迹资料汇编》上,清楚地记载着他任所长11年全所获得的荣誉和学科建设、烧伤学研究的突出业绩:1989年至1999年,先后被总后批准荣立集体一等功;党支部被评为总后先进支部,被总组部评为全国基层先进组织。先后被国家和军队确定为全军烧伤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全军烧伤专科实验室;被国家批准为烧伤方面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设立国内烧伤权威刊物《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3项。
, 百拇医药
    汪仕良感慨地说:“11年塑造的烧伤学研究丰碑,是黎鳌院士、杨宗城教授、肖光夏教授等‘巨人’的托举,也是我和研究所全体同志呕心沥血的结果。更是我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过程的标志。”

    传好烧伤医学“接力棒”

    为了烧伤研究所的发展,著名老专家们在不断培养新生力量的同时,主动辞去各种领导职务、学术职务,把位置让给年轻学者。他们利用自己在国际国内医学界的声望,把一大批年轻人推向医学浪尖,引向国际前沿。

    汪仕良在传所长“接力棒”的时候,有的同事劝他,趁还年轻,再干几年;有的领导也希望他继续挑起大梁。可汪仕良毫不犹豫地让出了位置,他说:“年轻人有干劲、有拼劲、有活力、有奔头,为了研究所的发展,他们干,我放心。”

    1999年12月,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青年学者黄跃生,从汪仕良手中接过所长“接力棒”后,不负众望,勤奋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及黎鳌烧伤医学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医学中青年科技之星、总后勤部科技银星、重庆市优秀医务工作者等奖项。目睹黄跃生在事业上的作为,汪仕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百拇医药
    当汪仕良看到青年专家李世荣在整形界的影响也如日中天。2002年6月,已荣任两届西南地区烧伤整形学会主委的他毅然让出“交椅”,把充满激情的李世荣推了上去。很快,李世荣名扬四海。几年来,先后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与重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全国美容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美容分会常委、军队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西南五省一市烧伤整形学会主任委员等20多个学术职务和16家专业学术杂志副主编、常务编委及编委。

    2002年10月,博士生王风君去芝加哥留学之际,也从汪仕良教授手中找到了人生坐标,接过了外科营养学组委员的“接力棒”……

    了解汪仕良教授的人都说,汪教授总是以隐于幕后的姿态推出新人,把年轻人扶上马,送一程。在他任所长期间,每逢军内外学术会议,都是先让年轻人上;对外学术交流,鼓励年轻人大胆登台;到外地进修考察,积极推荐年轻人前往;学科的重要课题,创造条件让年轻人去争取。通过铺路子、搭架子、压担子、让位置等多种方法,使烧伤研究所人才辈出,实力不断雄厚。
, 百拇医药
    把微笑送给烧伤病人

    汪仕良教授在所里院里,成天笑嘻嘻乐呵呵的,总是像长者般慈祥,把微笑融入对病人浓浓的爱。虽然他1999年退居二线后,不再从事临床工作,但他每天照样坚持上班,不是探望患者,就是搞科研、带学生、编杂志。他如今已是烧伤医学界的明星了,完全可以守着荣誉册安享晚年,但他从没有“大腕”架子,他说:“看到烧伤病人健康地走出病房,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2001年9月,从外地转来3名战士,烧伤面积均在95%以上,生命垂危。转院前医生断言:“病人能活下来,就是奇迹!”巨大的压力,没有吓倒汪仕良和同事们。迎难而上!汪仕良和我国著名专家杨宗城、肖光夏教授和副所长彭毅志教授一道携手攻关,全力抢救3名烧伤战士。那期间,工作人员每天4次大查房,通宵轮流看护。当时正值酷暑,炙热的气温混杂着患者创面焦痂的恶臭,令人窒息。为了保持患者创面清洁,护理人员每次换药都要持续两个多小时。正是全所这种大协作、大攻关,对病人如亲人的爱心,挽救了3条年轻的生命。
, 百拇医药
    出院时,3名战士紧紧握住医务人员的手,抱头痛哭。他们忍着病痛的折磨,与医务人员共度300多个日夜,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死亡的威胁,创造了生命奇迹。他们把鲜花、掌声、锦旗献给了给他们第二次生命的烧伤研究所。

    汪仕良教授对病人的爱在烧伤界有口皆碑。患者给他一片真心,他也给患者一片真情。有一位病人为了感谢他,从乡下带来3条鱼。他把这份珍贵的礼物送到食堂,吩咐厨师熬成鱼汤,分给更多需要营养的患者。小患者李强大面积烧伤,血小板减低到1000多,正当孩子的父母扬言放弃治疗时,汪教授面对鲜活的生命,和医护人员硬是把患儿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他批评孩子父母说:“生命不能轻言放弃!”孩子的父母感激地点着头。孤儿张华四肢严重烫伤住院期间,汪仕良带头捐款,轮流给送饭。小张华出院时,哭得眼泪哗哗流,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为之动容。因为他们知道,生命不能等待!

    烧伤研究所的人都说,汪教授从来没有按时下过班,每天都在别人下班后,还要工作两个小时以上才回家吃晚饭。所里的人都说,为了准确掌握病人的补液量和肾功能情况,防止休克的发生,汪仕良经常呆在病房,不知道有多少次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病人的引流管,在那里一滴一滴地数着病人的尿量。汪教授病了,做了两次心脏电除颤后,仍然坚持到病房看病人。他的学生说,汪教授是累病的!

    如今,年近七旬的汪教授仍身兼数职,中华烧伤学会副主任委员、西南五省一市烧伤整形学会名誉主任委员、ESPEN、ISBI会员、中华烧伤杂志主编及肠外与肠内营养、中国临床营养等杂志编委、常务编委等学术职务。目前,汪仕良教授已完成我国首部《烧伤代谢营养学》的编著,这部巨著不久将面世,它填补了烧伤营养代谢的空白。, 百拇医药(通讯员王昌文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