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5年第9期
编号:10626111
低分子肝素速碧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5年第9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在临床上被认为是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是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因素,应予重视。本研究利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旨在观察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有无副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8~2003年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年龄38~76岁,平均(55.2±4.7岁)。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1] 和Braund Wald提出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分类标准。其中初发劳累型心绞痛17例,占30.36%;恶化型28例,占50%;自发型心绞痛11例,占19.64%。全部患者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正常。且无抗凝治疗禁忌证。随机分2组:对照组28例,男21例、女7例。治疗组28例,男19例、女9例。两组年龄、性别、心绞痛类型及心绞痛危险分级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小剂量阿司匹林、扩冠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除上述药物外加用低分子肝素(速碧林)0.4ml,12h用药1次,皮下注射,疗程7天。治疗前后检查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24h动态心电等临床指标。

    1.3 疗效判定 劳累型心绞痛分级改善≥2级,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减轻者(>0.1mV),或心绞痛分级改善I级,ST段恢复正常者为显效;心绞痛改善I级,缺血性ST段下移减轻者(0.05~0.1mV)为有效;自发型心绞痛在原生活习惯下心绞痛完全控制,心电图明显改善同上者为显效;心绞痛次数减少,心电图改善同上者为有效;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表现均无改善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 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为差异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略)注: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破裂和血栓形成等因素起关键性作用,而粥样斑块突然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最主要原因 [2] 。不良习惯、过度劳累、大量吸烟影响血流动力学、凝血机制、促进心肌缺氧、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加速冠脉综合征形成 [3] 。我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为50/10万,每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人数就超过100万 [4]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表现形式之一。不稳定型心绞痛易发生心肌梗死而增加猝死的危险。因此目前主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高危患者应积极治疗。低分子肝素分子质量小,有抗因子Xa的作用。T1/2较长,副作用少,不需血凝监测,使用方便,出血机率低,也无停药反跳现象。低分子肝素可以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情,降低急性心梗和猝死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10.

    2 陈国伟.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的最新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457.

    3 江一清,刘朝中,朱国英.现代冠心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984.

    4 孙宝贵,郭伟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451.

    作者单位:157131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职工医院

    (收稿日期:2005-02-16)

    (编辑一 坤), 百拇医药(孙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