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观念
编号:10628588
从传统文化扬弃看中医药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59期
     武夷山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可能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像任何传统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因此,中医药事业要想获得良性发展,除了在政策、管理、经费等各方面给予条件支持外,我们一定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一定要认清属于糟粕的东西。我们现在经常看见的是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认为什么都是外国的好;另外一种就是非常热爱中医,容不得半点对中医药的批评,实际上就是认为传统文化不包含糟粕。下面,笔者拟就与中医药发展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一些个人看法。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很丰富的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优秀传统文化,那就是“和”

    观点:“和”是中华文化的根,中医思想与“和”的精神是非常一致的
, 百拇医药
    现在党中央非常强调新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这其中就体现了“和”这个字。如果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一直不见缩小,甚至还继续扩大,那么肯定不符合协调发展的精神,不符合古人说的“和”的精神。“和”字应当在人体、社会、自然各方面都表现出来。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中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说的是万类而不仅仅是人类,“竞自由”是指大家在自然界里生存竞争,争得一席之地,都有生存的权利。细菌、病毒这些微生物同样也有他们生存的权利,也要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医思想与“和”的精神是非常一致的。对西医所说的病毒、病菌,中医最多说是排毒,而不轻言杀毒。而且,细菌、病毒也是斩不尽杀不绝的。“杀”这种处理问题方式与“和”的思想是对立的。凡采取杀的思路,无论在哪个领域,大家都能看到最后是什么后果。在中东,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就是采取杀的方式,现在是什么样的结果?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也是杀、剿灭,大家也可以看看是什么样的结局。所以,“和”这一点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是统帅的思想。
, 百拇医药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强调继承的

    观点:古旧的不一定就是坏的,古代经典的精髓仍需好好继承

    所谓继承与发展,首先是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孔夫子在《论语》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是他个人的理想,对自己的要求。有人就会说,信而好古,不要创新了吗?什么都相信古人吗?当然要创新。问题是,你把握古代经典的精髓没有?精髓都没有把握,就来创新,那只能是胡闹。英文中有“conservative”一词,翻译成中文就是“保守的”。在我们中文词汇里面,“保守”往往是贬义词,保守就是落后、反动。其实,看看英文词典,查查它的英文含义,“保守”这个词在他们那里往往是个褒义词。因为与“conservative”同词根的“conservation”就是能量守恒中的“守恒”,节约用水中的“节约”。在建筑学里面,古建筑的保护,强调“整旧如旧”。古建筑破损了,如果把它修得焕然一新,那么就完了,就把古建筑破坏了。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示,就是不能盲目地认为古旧的就是不好的。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过一句话:“中国文化是令人眼花缭乱的金矿。”如果我们不好好继承的话,就等于没有把那些金矿拿来炼金,而是当作一般的石头去铺路。这将是非常可惜、非常遗憾的。
, http://www.100md.com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讲策略的

    观点:振兴中医药不要简单化地站在与西医对立的立场上

    早在战国时期,《孙子兵法》里面就有很多关于策略的描述。所谓远交近攻、合纵连横,都是讲策略的。合纵连横的意思,用现代语言说,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我们现在大力倡导中医药,对策略问题往往注意得不够。比如说,我们希望大家都重视中医药,但是要想使这一呼吁有好的效果,就不要简单化地站在与西医对立的立场上。因为客观地说,必须要承认中医还是弱势群体,而弱势群体往往容易有过激反应。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碰到一些残疾人,其实没有不尊重他们的意思,但是无心说出的某一句话,做出的某一个举动,却很容易引起他们的过激反应,认为你看不起他们。西方医学的道路确实有他们自身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在解放以后,在很多领域,比如在消灭传染病(血吸虫、蛔虫、疟疾等)方面是起到了很好作用的。如果我们不注重策略,热衷于找西医的短处来比较和批判,缺乏有理有节,也不利于中西医师间的团结。
, 百拇医药
    要振兴中医药,确实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现在,针灸在国外的被接受程度和普及程度,在一定意义上说甚至超过国内。这一接受过程是怎样开始的呢?最重要的一桩里程碑事件,就是尼克松当年访华前夕,美国派了一个打前站的访华团,在访华团中有一名记者,他在中国生病了,是中国针灸大夫给他治好的。回去以后,他写了一篇文章介绍针灸的效果,在《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发表。《纽约时报》的发行量非常大,这上面发表的文章的作用比我们自己宣传要有力多了。当然,这不是我们有意识地利用《纽约时报》这个窗口,而是客观上他们替我们做宣传。这启示我们,连西方的媒体都可以替我们宣传,我们在工作中更应讲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师徒授受的方法

    观点:在中医提倡恢复师徒授受方式的同时,应考虑如何实施大规模教学

    中国老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也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师傅,我们中国没有一个行当是没有师傅的。一直到现在,学京剧是要拜师的,学曲艺是要拜师的,好多行当都是要拜师的。在中医这个行当,多年以来,中医药院校基本摒弃了师徒授受的方式。为什么许多行当需要师傅带?因为在这些行当,隐含知识的成分比较重,所以我们应恢复师徒授受方式。
, 百拇医药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我们与所谓现代化国家对比一下,这些国家的特点是大规模生产,这是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特征。教育也一样,他们是大课堂讲课,同时教这么多人。到现在又有远程教育,教的人更多了。现在,发达国家的教会也在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传教。在美国,每个周日打开电视,有很多频道在进行布道,有成千上万的观众。这是他们的特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培养的人多,人多势众,影响力就非常厉害了。

    我们认为,师带徒是非常好的培养方式,但是培养出的人数必然比较少。师带徒难以大规模培养人才,而人家是人多势众啊。你培养的人比他少,在很多方面就不好办了,这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提倡恢复师带徒的同时,应当考虑如何能吸收、学习西方这种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教学的方式。

    第五,“奇货可居”并非积极的社会行为

    观点:“奇货可居”不利于中医事业发展,应在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狠下功夫
, 百拇医药
    现在好多中医有很多好的疗法,但是,他们是只给药而不给药方的。这可以理解,因为如果一公开,他们的看家本领就没有了,也许就断了生路。在西方国家,如果人家有一个“奇货”的话,一定不会“居”起来。并不是说他们思想好,会把奇货贡献出来,而是说,有了奇货,就可以想办法挣钱,因为他们有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

    现在为什么很多中医师把宝贝控制在手里面呢?因为没有适合于保护中医药古方的方式。专利程序可能并不适合。古方流传了很多年了,不符合专利所要求的“新颖性”。专利保护首先要确定拥有者是谁,可是有很多方子是从古书里面抄来的,或在古方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谁“拥有”古方?不知道。更不用说,即使药方获得了专利,在中国现实条件下,能保护到什么程度?谁都怀疑。

    为了改变这种奇货可居的局面,让好东西既泽被众生,又惠及“奇货”的贡献者,我们就必须在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狠下功夫。中国面临的问题这么严峻,中国知识产权界应当率先想一个办法出来。现在一些国际组织,比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在讨论传统知识的产权保护问题。我们中国的古方,或是基于古方的新方子,应该按中国提出的标准和程序加以保护。
, 百拇医药
    总之,传统文化中的“奇货可居”观念和实践不太好,不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不利于传播。相形之下,西医当中的有些方法传播起来非常快,如伽马刀手术从开始传入中国到大规模推广,速度非常快;俄罗斯医生利用手术方式治疗近视,在国内的传播也比较快。他们的这些传播方式,我们是应该学习的。如果总是“奇货可居”的态度,那奇货的传承会岌岌可危,奇货的传播则根本谈不上。

    第六,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有两面性

    这既是优势,又是缺点

    观点:医药不分是传统中医药的正道,但难于在现代医药环境中发展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不大喜欢将事物分得一清二楚,我把它称为“混沌思维”。混沌,并不是糊涂的意思,而是指维持混沌的局面。《道德经》里面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我们古人不打算把它们弄得很清楚,也觉得没有必要。反正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医药是医药不分,这与西医不一样,西医的医和药是分开的。
, 百拇医药
    很多专家认为,中医药不能分开,中药应当是在中医指导下的中药,中医药是个整体。我刚才说,主张师徒传承方式,但是这一方式面临着挑战。同样,我明白医药不分是传统中医药的正道,但是,医药不分也面临挑战。因为,我们看到人类发展的大趋势,是越来越强调自我,自我设计、自我服务、自我决定、自我诊断等等,这将成为一个潮流。那么,非处方药就顺应了这种潮流。但是,严格按照中医药不分的思路,中药只能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的话,那么这是否与前述大趋势是相违背的。

    第七,中国传统文化是重视身心科学的

    观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适于搞研究人体科学

    明朝张景岳有两句话说,“故物理之易犹可缓,身心之易不可忽”。当初我读到这两句话的时候,十分震撼。这两句话刚好概括了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不同的路线。西方科学就是从物理之易开始的,他们从力学和物理学切入,一直到现代科学中,物理学仍然是强势学科,他们用物理学的思想去研究生命科学,从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到现代的基因组的破译,都是以物理学为根基的思路。而中国强调的是身心之易,才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一开始,双方强调的方向和道路就不一样。
, 百拇医药
    重视身心之易,用现代语言说,就是重视人体科学,这是我们优良的传统,我们应当继续发扬这个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搞身心之易是有优势的。但是,现在我们科学研究的重点不在这里。比如中国的SCI论文,其中物理学、化学学科的论文有很多,生命科学的论文比较起来就要少得多。中国人确实应该在生命科学,尤其是人体科学领域投入更多的力量。

    第八,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一个不好的习气

    这就是“文人相轻

    观点:中医药界人士应心胸宽宏,虚心学习一切可为我所用的东西

    文人,当然不仅仅指的是作家。这反映出人们的心胸不够宽宏。中国知识界每个行当,包括中医药界,都存在这个问题。比如,有些中医不太听得进批评,既听不进中医以外的人士的批评,也听不进业内的批评。他们最喜欢强调,中医疗效好。但是,疗效好不等于学科体系无懈可击。这是我的个人看法,我在这里有意识把话说得绝对一些。
, 百拇医药
    比如说,国外有些民族相信有山神树神,因此,不敢轻易砍伐树木,这种信仰客观上保护了森林,维护了生态平衡。但是,并不等于说,山神树神就是合理的解释。中医有好的治疗效果,不等于其理论和思想体系无懈可击。中医的方法论还需要继续研究,理论还要继续完善和创新。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持开放的心胸,虚心学习借鉴一切可为我所用的东西。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我们应该区分清楚。当然,精华和糟粕是一个动态的判定,在目前看来是糟粕的东西,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也许又被视作精华。反之亦然。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一定要把传统文化中属于精华的和属于糟粕的部分,有个大致的分疏,这样才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去粗取精属于内功。内功练好了,在争取来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下,中医药事业就一定会摆脱目前“潜龙勿用”的状态,呈“飞龙在天”之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