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各类论文5 > 正文
编号:10788722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21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分析近期一些国际有关ARB的临床大型试验,似乎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与其他对照药物相比,ARB增加了心肌梗死的发生及死亡。那么是否这样?

    我们可以回顾一些临床试验的结果。Lancet最近发表的VALUE研究是一项有关高危高血压患者使用缬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者对终点事件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ARB缬沙坦较钙通道阻滞剂(CCB)氨氯地平增加了19%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梗的二级终点事件。CHARM替代试验结果显示,坎地沙坦与安慰剂相比,血压可多降低4.4/3.9 mmHg,但却有36%的心梗的发生率。SCOPE研究是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采用ARB(坎地沙坦)与安慰剂的对比治疗试验,相比之下,ARB组血压进一步降低了3.2/1.6 mmHg,但10%的致死性与非致死性心梗的增加(P>0.05)发生在使用ARB组中。

    上述临床试验是否就能够说明ARB的治疗不利于心脏的保护呢?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太早些,因为一些临床试验结果是有益于ARB的治疗的。VALIANT试验是对急性心梗(AMI)后3~30天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的患者采用ARB(缬沙坦)160 mg Bid(320 mg/日)治疗24.7个月,结果显示,缬沙坦与ACEI卡托普利50 mg Tid(150 mg/日)相比,它们降低心梗后的死亡风险是一致的,与安慰剂相比,其能降低25%的心梗后死亡风险。LIFE研究是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高危患者采用ARB氯沙坦与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联合终点的风险在ARB组较β受体阻滞剂组降低13%(P=0.02)。为什么不同的临床试验得出的结果不完全一致?ARB在高危患者中长期应用是利多还是弊多?这是需要思考的。

    从ARB的机制研究及药理机制上进行分析,当ARB抑制AT1受体后将激活AT2受体,AT2受体的激活具有抗增殖,扩血管作用,可以使血压下降,心脏负荷得以减轻,有利于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的治疗。但AT2受体的长期激活是否促进了心肌细胞的凋亡,这种凋亡对整体心脏是有利还是有弊并不完全清楚。

    从ARB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在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患者中使用ARB后其获益是大于风险的。Vak-HeFT试验显示,在平均LVEF为26%的心力衰竭病人中,采用缬沙坦治疗与安慰剂相比,死亡风险降低41%,与ACEI联合应用时,联合终点中死亡的风险降低31%。CHARM研究也同样是在LVEF<35%的心力衰竭患者中治疗的试验,同样发现,ARB坎地沙坦可使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及心衰再住院的风险降低23%,联合应用ACEI后风险可以降低15%。同时在多个ARB与ACEI的比较试验(ELITE II、Vak-HeFT、PTIMAAL及VALIANT)中,均发现ARB和ACEI在降低心血管死亡及联合终点上是一致的。假如说,ACEI有利于心脏的保护,那么在ARB与ACEI的比较中的一致结果也提示,ARB具有心脏的保护作用。

    因此,正确了解每个临床试验的背景,分析每个临床试验的结果,从药理机制、临床应用及个体高危患者的不同临床情况去分析ARB治疗的利与弊,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孙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