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88683
口服药物治疗甲真菌病的安全性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30日 《中国医药报》 2005.06.30
     甲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新一代口服抗真菌药物,如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以疗程短、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特点在甲真菌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本文将对这几种药物的安全性进行系统回顾。

    ■特比萘芬

    1996年,美国FDA批准其连续疗法治疗皮肤癣菌性甲真菌病。不良反应的发生试嘉?0.5%,最常见胃肠道反应(4.9%),其次为皮肤反应(2.3%),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主要是头痛(1.2%),可有味觉紊乱(0.7%),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也有个案报道,如嗜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因此免疫缺陷患者在应用该品时应监测全血细胞计数。特比萘芬引起的无症状肝酶升高约为3.3%,症状性肝酶升高约为1∶45000~1∶120000,50岁以上患者高发。其肝损伤的主要类型是胆汁淤积性肝炎,并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伤,偶有暴发性肝衰竭报道。肝损伤多在用药后4~6周内出现,停药后的恢复期较长。在美国,持续应用特比萘芬超过6周时,应监测肝功能。

    ■伊曲康唑

    1995年美国FDA批准其连续疗法治疗甲真菌病,1996年再次批准了其间歇冲击疗法。该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7.1%,最常见为胃肠道反应,其次为皮肤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主要是头痛。伊曲康唑引起无症状肝酶升高在连续疗法中为1%~5%,在冲击疗法中为1.7%~2%。症状性肝酶升高约为1∶100000~1∶500000,且仅限于连续疗法。伊曲康唑引起的肝损伤多以小叶间胆管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为特点,但也有报道肝损伤为混合类型,既有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又有肝细胞损伤,60岁左右患者高发,服药5~6周后出现,停药1个月后恢复。在美国,持续应用伊曲康唑4周以上时需要进行肝功能监测,而采用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时不需要监测肝功能。报道的不良反应中,以伊曲康唑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为主,这种相互作用与药物的代谢途径相关。伊曲康唑可以抑制细胞色素P4503A4和2C9代谢途径,增加与这些代谢途径有关的其他药物的血药浓度,加重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氟康唑

    1988年美国FDA批准其用于治疗系统和浅空婢 2涣挤从Ψ⑸试嘉?%~16%,最常见胃肠道反应(7%),其次为皮肤反应(4%),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主要是头痛(8%)。氟康唑引起无症状肝酶升高约1.3%,症状性肝酶升高约1.4∶100000,急性肝坏死、暴发性肝衰竭及亚急性线粒体肝病等有个案报道。其肝损伤类型为混合型,包括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有关氟康唑不良反应报道中以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斑秃和心电图QT间期延长较为多见。

    综上所述,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治疗甲真菌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有良好的肝脏安全性,效益风险比高,广大临床医生可放心使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王爱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