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679898
细胞膜缺陷与高血压
http://www.100md.com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1999年第3期
细胞膜缺陷与高血压

     张永生 吴平生 刘伊丽 张远慧 510515 广州市 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心内科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1999 0 5 3


    关键词: 期刊 lnxxgbzz 0 综述 fur -->


    

高血压研究已有170年的历史。Richand Bright于1827年首先注意到高血压与肾病有关,Tigenstedt等于1898年发现了肾素,Goldblatt于1934年建立肾性高血压的动物模型,随后,Page提出了镶嵌学说,Guyton提出了肾脏中心学说,Bohr提出了共同通路学说。随着研究的深入,Habby和Blaustein提出了高血压发生的“膜学说”——即细胞膜异常导致高血压,认为高血压本质上是一种细胞膜病,这种细胞膜缺陷表现为膜流动性降低及膜离子转运异常,下面就此作一概述。

一、膜流动性降低

自1972年Singer和Nicolson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以来,细胞膜在细胞结构及功能上的重要性愈益引人重视。Dominiczak和Bohr[1] 利用DPH(1,6-二苯基-1,3,5-乙三烯)作为标记分子,应用稳态荧光偏振法,测定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小板膜疏水区流动性的“微粘滞度()”,结果发现SHR值增高,即膜流动性降低。他们认为,由于SHR的脂质双层流动性减低,导致了多条膜转运系统缺陷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反应性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Swales指出[2] 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膜流动性降低,膜离子转运功能失常。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膜流动性较非高血压孕妇为低[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81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