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诊断与治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683512
Dieulafoy病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现代诊断与治疗》 1999年第3期
邱清武 邱清武(福建省连江县晓沃卫生院,连江 350508) 现代诊断与治疗 1999 0 10 3
关键词: 期刊 xdzdyzl 0 现代临床医学在中国 fur -->

Study Progress inDieulafoys Disease

Qiu Qingwu(Xiaowo Clinic of Lianjiang Couty,Lianjiang 350508)

Dieulafoy病是罕见的消化道严重出血原因之一,有报道病死率高达61%[1] 。本病被学者认识至今已100多年,自从1989年Dieulafoy病正式列入美国胃肠道和肝脏疾病一书以来,随着认识提高、检查手段深入、病例发现增多,Dieulafoy损害逐渐被国内学者所认识,但还有一些问题十分模糊,名称也不统一:单纯浅表性溃疡、粘膜下畸形动脉、恒径小动脉、孤立性胃粘膜糜烂、Dieulafoy糜烂、Dieulafoy溃疡、Dieulafoy血管畸形、盖-杜氏(Gallard-Dieulafoy)溃疡。1996年国内诊断标准称Dieulafoy病(又称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2] 。现将有关进展分述如下。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Dieulafoy病特征是正常粘膜上有似针尖样糜烂,喷出动脉血[2] ,约83%病灶在距胃食管交界处6cm内的胃体后、前壁且近小弯侧,亦有报道发生于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大部分患者无先兆,突然大量呕血伴休克。无肝胃病史,经大量输血补液仍不能维持血压或血压下降后出血可停止,此时检查不能发现病变,一经输血恢复血压后易再出血,随血压升降而反复出血,一旦处理不当终至死亡。
最初认为本病是胃肠道血管畸形的一种血管病变,但又不同于其他胃肠道血管畸形,仍有以胃血管发育不良、胃血管瘤等加以报道,1945年Frank总结了以往文献,认为本病系动脉硬化而继发胃粘膜下所形成的动脉瘤及其破裂所致[3] ,现其病因已被否定。国内作者[3~5] 认为本病源于胃肠道动脉分支由浆膜面垂直贯入粘膜下,管径不减小,保持恒径,恒径动脉是先天性发育异常,当粘膜损伤后引起动脉破裂出血,原因是浅表粘膜糜烂构成。病理特点一般为2~5mm伴轻度炎症的粘膜缺损,缺损不侵犯肌层,缺损粘膜下有一异常粗大、弯曲厚壁的小动脉,血管口径可达0.6~4.0mm,为正常5~20倍,异常小动脉无血管炎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瘤改变,缺损周围粘膜正常。本病出血机制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与服用损伤胃粘膜药物、大量饮酒吸烟、胆汁返流等诱因有关。有的无明显诱因,可能与高龄及机械性损伤致血管破裂有关。

2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 内镜检查是 本病首选的诊断方法,特别对活动性或近期出血病变的诊断率高,其确诊率高达74%~93.7%[6,7] 。总结国内[3,4,7,9~12] 12例Dieulafoy病患者行21次内镜检查,12次未找到病灶,11次发现病灶而确诊,其中1例退镜时才发现出血病灶,应强调反复检查的必要性。检查时吸出胃内积血,适当充气,使皱襞展平,便于发现病灶。
根据国内资料,内镜下表现直接证据:孤立性数毫米至10毫米,圆形或椭圆形糜烂或浅表溃疡,中央可见小动脉搏动性喷血,粘膜上显露一条血管附有凝血块,周围未见溃疡。近期出血则可见病灶基底呈棕褐色血栓或血痂或见到隆起小动脉,或息肉状隆起,表面糜烂、喷血。内镜下表现间接证据:血痂附着于粘膜表面,周边渗血,或胃腔、十二指肠球部充满新鲜血,波动感与脉搏一致。

3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能发现内镜检查难于发现的病变,适用于不能进行内镜检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能发现内镜检查难于发现的病变,适用于不能进行内镜检 查或内镜检查失败,而继续出血的病人。活动性出血每分钟达0.5ml以上方能显示血液溢出病灶或发现明显血管畸形及出血部位。
胃血液供应来自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网膜右动脉和胃冠状动脉,本病以胃食道交界部位为主,其供血大部分来自胃左动脉,选择胃左动脉进行造影阳性率高,十二指肠有双重血供,来自腹腔动脉和肠系膜的动脉应进行超选择性造影,采用Seldinger经股动脉穿刺,导管选用F6-7号,造影剂用76%泛影葡胺40~80ml注入后就可见到造影剂自血管溢出,动脉呈瘤样迂曲、扩张或异常走行[6]
动脉造影是诊断本病较安全、实用的方法,正确诊断率20%~30%。动脉造影检查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病人病情重笃,国内临床急诊动脉造影又难以开展[13] ,至今国内使用本法极少。

4 剖腹探查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经内镜及动脉造影检查未能明确诊断,或无条件作以上两项检查情况,剖腹探查势在必行,剖腹探查不仅能肯定和显示出血部位,同时也能确定病变性质,是检查与治疗重要手段,但不能盲目进行,更禁忌盲目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经内镜及动脉造影检查未能明确诊断,或无条件作以上两项检查情况,剖腹探查势在必行,剖腹探查不仅能肯定和显示出血部位,同时也能确定病变性质,是检查与治疗重要手段,但不能盲目进行,更禁忌盲目 胃大部切除术,总结国内16例,20次剖腹探查,15次明确诊断作了相应处理,3次未能寻及病灶,其中1次作毕氏Ⅰ式胃大部切除术,仍不能根除病因。有人提出[8,14] 采用长胃前壁切开探查方法,手术时胃切口宜大,便于检查胃上1/3处,认真寻找病灶,证实出血血管,明确诊断,以免多次手术。

5 治疗

内镜应用普 内镜应用普 及及治疗内镜技术进步,内镜下局部治疗救治迅速,Dieulafoy病病死率明显下降,1988年以来国内报道13篇34例患者,1例保守治疗死亡;1例自动出院,余全部治愈,其预后明显改观。内镜下止血方法很多,高频电凝主要用于动脉显露的血管性出血,1985年国外[15,16] 纯酒精或高张肾上腺素盐水局部注射效果满意,35例中34例(97%)得到止血,氩激光治疗36例小动脉喷射出血25例血止(70%)。国内应用较多硬化剂是1%乙氧硬化醇(Aethoxysklerol)效果好,有报告[8] 采用局部注射利多卡因、高渗盐水、肾上腺素液(L-HS-E)204例上消化道出血其中明显动脉喷射性出血8例,有效止血率达99.5%。总结近年国内资料14例行局部止血4例失败,内镜下局部止血已获得显著效果,对失败者应不失时机手术治疗以挽救生命。Dieulafoy病发现与治疗起始于外科手术,至今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尽管局部治疗方法有相当效果,但仍不彻底解决粘膜下畸形血管,还有再出血可能[17] ,手术治疗包括胃大部切除术、广泛楔形切除术和单纯缝扎术,其中缝扎止血术应用较多。近年主张胃楔形切除术,标本作病理检查,能达最终诊断。

参考文献

1 原田雅光,等.(日文)外科に治したExulcenatio simplex(Dieulafoy)5症例の检讨临床584,1986;41:1183
2 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19
3 刘宣然,等主编.上消化道出血.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50
4 胡远彪,等.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少见病因——粘膜下恒径小动脉溃破.中华消化杂志,1981;1:152
5 杨希山,等.食道Dieulafoy病经内镜治疗1例.中华内科杂志,1993;32:530
6 黄 俊.Dieulafoy病7例报告.中华消化杂志,1997;17:181
7 韩清锡.Dieulafoy溃疡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实用内科杂志,1991;11:662
8 陶义洲,等.十二指肠Dieulafoy病大出血3例报告.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50
9 卢荣寿,等.胃Dieulafoy病大量出血1例.中华消化杂志,1990;10:6
10 卢中逊.胃Dieulafoy损害大出血2例报告.新医学,1997;29:193
11 南京军区总医院腹部外科.一种不易识别上消化道出血.中华消化杂志,1991;11:354
12 朱春兰,等.十二指肠球部Dieulafoy样溃疡1例报告.内镜,1995;12:126
13 朱人玮译.单纯性浅表溃疡引起大量出血.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83;21:52
14 杜植三,等.胃粘膜下恒经小动脉破裂出血.中级医刊,1995;30:11
15 沈伊达译.Dieulafoy病超声内镜检测及其引导下的治疗.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97;35:192
16 哈黛文译.上消化道喷射样动脉出血止血法.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6;16:19
17 王寿九,等.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在小肠出血间歇期的诊断价值.中华内科杂志,1995;34:52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