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喘息性疾病;小儿;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
摘要 目的: 了解小儿喘息性疾病的病原体。方法: 对120例住院的喘息患儿应用桥联酶标法(APAAP)及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结果及结论: 病毒检出阳性47例,占39.2%,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最高,阳性27例,占22.5%,6个月以下小儿占感染的74%;流感病毒、腺病毒阳性率分别是10%、6.7%。肺炎支原体阳性24例,占20%。总阳性71例,占59.2%。提示喘息性疾患由病毒感染引起,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主要病毒,肺炎支原体是引起3岁以上小儿喘息的主要病原。
小儿喘息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的急性呼吸道疾患,临床表现起病急、咳嗽和气喘。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为探讨本地区该病的病原,我院呼吸科对1997年全年收治的120例喘息患儿作呼吸道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临床上有咳喘、伴有/无发热症状的住院患儿120例,男70例,女50例;2~6个月59例,~1岁26例,~2岁18例,~3岁5例,~7岁9例,~14岁3例。按照《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分别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88例,支气管哮喘20例(含婴幼儿哮喘9例),喘息性支气管炎12例。
2.方法:标本采集为患儿入院24小时内将硅胶导管插入鼻咽部,通过电动吸引器的负压吸取鼻咽部分泌物少量至导管,然后将分泌物置于无菌生理盐水试管内送本院感染实验室。
操作方法为应用桥联酶标法(APAAP)。取材后加入抗粘液剂2~3滴,用滴管反复吹打至粘液稀薄,离心弃上清,重复2次后,取沉淀细胞涂片,吹干后用丙酮将标本固定备用。将封闭液以0.35ml PBS溶解后,加于标本上,置湿盒37℃ 15分钟,取出后用PBS冲洗2~3次,PB冲洗1次,吹干。以后分别加一抗、二抗、三抗,每次加入后,均置湿盒37℃15分钟,取出后用PBS冲洗2~3次,PB冲洗1次,风扇吹干。然后按比例配制底物工作液,加于标本上,置湿盒37℃7~10分钟,PBS冲洗。结果判定,凡找到三个以上典型着色细胞,即可判为阳性,否则为阴性。上法可同时检测合胞病毒(RSV)、流感A(FluA)、流感B(Flu B)、副流感1.3(PIV 1.3)、副流感2(PIV 2)和腺病毒(Adv3.7)。肺炎支原体(MP)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
结 果
1.病毒检出结果:120例标本检出呼吸道病毒47例,占39.2%,其中RSV27例,阳性率22.5%,Flu A 12例,阳性率10%,Adv 8例,阳性率6.7%。Flu B及PIV均未检出。
2.MP检出结果:120例标本中阳性24例,阳性率20%。
120例标本共检出病原体71例,阳性率59.2%。其与疾病、季节、年龄的关系见表1~3。
表1
喘息性疾病与病原分布关系(例数)疾 病 | 检测例数 | 阳性率(%) | 病毒种类 | MP | 合计 | ||
Rsv | FluA | Adv | |||||
毛细支气管炎 | 88 | 53.4 | 24 | 9 | 6 | 8 | 47 |
支气管哮喘 | 20 | 80 | 1 | 1 | 1 | 13 | 16 |
喘息性支气管炎 | 12 | 66.7 | 2 | 2 | 1 | 3 | 8 |
合 计 | 120 | 59.2 | 27 | 12 | 8 | 24 | 71 |
表2 季节与病原分布关系(例数)
月 份 | 检测例数 | 阳性率(%) | 病毒种类 | MP | 合计 | ||
Rsv | FluA | Adv | |||||
1~3 | 55 | 56.4 | 16 | 6 | 5 | 4 | 31 |
4~6 | 30 | 43.3 | 6 | 3 | 1 | 3 | 13 |
7~9 | 10 | 60 | 0 | 1 | 0 | 5 | 6 |
10~12 | 25 | 84 | 5 | 2 | 2 | 12 | 21 |
合 计 | 120 | 59.2 | 27 | 12 | 8 | 24 | 71 |
表3
年龄与病原分布关系(例数)年 龄 | 检测例数 | 阳性率(%) | 病毒种类 | MP | 合计 | ||
Rsv | FluA | Adv | |||||
<6月 | 59 | 57.6 | 20 | 7 | 5 | 2 | 34 |
~1岁 | 26 | 50 | 4 | 3 | 2 | 4 | 13 |
~2岁 | 18 | 61 | 2 | 2 | 1 | 6 | 11 |
~3岁 | 5 | 60 | 1 | 0 | 0 | 2 | 3 |
~7岁 | 9 | 78 | 0 | 0 | 0 | 7 | 7 |
~14岁 | 3 | 100 | 0 | 0 | 0 | 3 | 3 |
合 计 | 120 | 59.2 | 27 | 12 | 8 | 24 | 71 |
讨 论
本院呼吸科病房1997年全年收治喘息性疾病120例,占同期收住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的14.3%,与1979~1988年全国30个省市统计的4.8%相比[1] ,明显增高。已经证实,病毒及支原体感染与喘息有密切关系[2] 。因此,研究喘息性疾病的病原体,对指导临床用药,克服滥用抗生素现象非常重要。关于标本采集,一致认为[3] ,鼻咽部分泌物可以反映下呼吸道病毒病原。而肺炎支原体由于粘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用PCR法测定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优点[4] 。我们通过对呼吸道病毒及MP检测,揭示了在小儿喘息性疾病中,病毒及支原体感染率59.2%,其中病毒感染是主要原因,占39.2%,MP感染占20%。
本组喘息患儿,主要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59例,占病人总数的49.2%,临床上大多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其病原以病毒感染为主,占44.3%(39/88),其中RSV是主要的病毒,占57.4%(27/47)。由表2,3可见,病毒感染主要见于2岁以下小儿,以6个月内为高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3岁以上极少,且以冬春季节发病较高。与有关报道一致[5] 。
本组检测结果,支原体感染率仅次于RSV,占20%,虽低于青岛市儿童医院38.57%的报道[6] ,但究其原因,两组病人发病年龄、病种都存在明显差异。本组结果表明,MP感染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成为3岁以上儿童,特别是诱发小儿哮喘的主要病原菌,虽然一年四季均有散发,但以秋冬季为多。
副流感病毒感染在我国北方次于合胞病毒及腺病毒肺炎,是婴幼儿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常见病原,而本组病人均未检出副流感病毒各型,故认为该病毒在当年本地区未流行。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1979~1988年30省市喘息性疾病住院患儿情况调查.中华儿科杂志,1992,30(4):205.
2 张梓荆主编.小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与病毒性肺炎.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342~344.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诊断研讨会纪要.中华儿科杂志,1995,33(6):374.
4 辛德莉,李 贵,张继红,等.聚合酶链反应在肺炎支原体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4,32(5):296.
5 Boyer KM,Cherry JD.Pneumonias in children.Pediatrics update Reviews for physicians.LosAngeles.Elsevien Nooth Holland,1979,169~181.
6 秦 璞,杨瑞兰,马少春.聚合酶链反应对140例小儿喘息性疾病支原体检测结果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1):31.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