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29541
张德英:中药科研要植根于临床实践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一、中药科研的错位,二、中药科研成果的评价,三、科研错位溯源,四、中药科研的回归
     上个世纪,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西药中出现了大量的化学合成药物和化学提取药物。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伊始,医药学界人员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当我们在新世纪盘点这些中药研究工作时,却发现这些工作虽促成了西药的诞生,却对中医帮助不大。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谨作如下探讨。

     一、中药科研的错位

    何谓中药?笔者认为:简单地说就是中医学使用的药物。它是基于传统中药的理论(如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散收及其他效用),按照中医理论(如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运用于临床的药物。作为这一定义的主语,之所以说是“中医学”使用,而未说是“中医”使用,这是因为如果是根据西医学理论使用的中药,那么不管其使用者是西医还是中医,即使所用之药是纯真地道的传统中药,也已经变味为西药了。

    与中药的概念相应,中药科研的概念应当是:在中医临床实践(包括产地实际考察、药材药物质地的思辨、临床使用的观察与思考等)中,使中药的传统理论(如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散收及其他效用),不断得到检验、丰富、升华,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中医学,满足人们对中医药的需求。这个定义的内涵有:①中药是服务于中医学的;②这一活动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进行的。③中药学理论与西药学理论,其“道”不同。

    首先,中药对中医是一体相依,如果背离了中医理论,中药就没有了“药性”,乃至变味为毒药。在中医看来,病人是发病的根本,也是愈病的根本。而药物乃是治病的外因,此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就是说,药物进入人体的治病过程,不是药物??病因这两方面的“楚汉相争”,而是药物??人体正气??病因三方面的“三国演义”。而且,在这三方面的关系中,人体正气是最重要的角色。中医的临床正是紧紧地抓住一个个具体的、整体的(包括人体这个整体、人与自然和社会这个整体)、不断变化的、活生生的人来用药、来发现药理。离开了具体的病人,甚至离开了人,药性就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了。例如麻黄,其发汗解表是针对外感风寒的病人而言的。病证的确定、治疗的效果是根据“脉浮紧、恶寒、头项强痛”等脉证的出现及消除,经过反复地实践得出其具有发汗解表功效的。若将研究的对象换成小白鼠,将无法确定它是否存在风寒感冒这一表证,治疗将变得毫无根据,“发汗解表”的功效也自然无法确定。所以,离开了中医就无法谈中药,就无所谓中药。

    由于中医与中药的密不可分,所以,该定义继而强调了中药的科研活动离不开中医的临床实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5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