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针灸 > 探讨 > 正文
编号:10644723
经外奇穴应系统整理
一、经外奇穴源流,二、经外奇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参见附件(48kb)。

     谷世喆 王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经外奇穴是指未包括在十四经穴之中,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的一类穴位。同时,一些特殊的经穴组合成固定的配伍,亦称之为经外奇穴。经外奇穴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疗效卓越,是针灸腧穴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针灸研究者多注重于经穴的研究,而对于经外奇穴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整理。同时临床应用经外奇穴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将奇穴泛化,达到全身无处不穴的境地;二是对奇穴采取保守态度,以致奇穴的功效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所以笔者以为现在应该认真地对经外奇穴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并在研究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经外奇穴源流

    1.经外奇穴的起源:《黄帝内经》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奇穴的典籍。《素问》里以折草法取背部的腧穴,这些穴即是奇穴。此外一些特殊刺法如“刺十指头”、“两眉间”、“刺舌下两脉”、“舌下少阴”等记载,在历代针灸文献乃至现代针灸学中均能找到与其相应的奇穴。在春秋战国时期奇穴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大多未予以命名

    2.经外奇穴的发展:隋唐时期,一部分奇穴在原有定位主治的基础上又被赋予穴名,同时也出现一批有定名、定位、主治的内容完整的新的经外奇穴。奇穴名称首见于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千金方》不仅收录了当时的经外奇穴,而且还新增加了许多奇穴,其所载奇穴累计达187个,但均散见于各类病证的治疗篇中。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在卷首中虽列入“《铜人》不载”的24穴,但近一半以上是经穴的别名,大部分奇穴仍散载于各篇中,在理论上尚未作深入探讨,奇穴也没有专门归类记载。

    3.经外奇穴的成熟

    明代洪武年间刊行的《奇效良方》在55卷中首设“奇穴”一门,收载26穴,开创了奇穴集类之肇始,至此奇穴的地位已被确立。杨继洲著《针灸大成》,专列“经外奇穴”一门,载35穴。明代张介宾撰《类经图翼》,也专列“奇俞类集”一篇,载84穴;清代廖润鸿撰《针灸集成》,汇集奇穴144穴。清代官修《医宗金鉴》承袭了《类经图翼》的内容,未予增删。此时的奇穴已经在形式上与十四经穴发生分离,成为明确的有实用价值的穴位系统。

    4.经外奇穴的现代发展:建国以后,更有大量奇穴被发现,上世纪50年代池清澄《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载入奇穴324穴;《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载奇穴207穴;1963年出版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收载588个奇穴。10年后出版的续集又收集了1007个奇穴。另有个人或不同派别发现的奇穴,如740个董氏奇穴、泽田穴等,大大丰富了针灸腧穴内容。但1998年实施的《腧穴国际标准化方案》中仅选入48穴,其数字是经穴的13.3%。

    二、经外奇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穴名、定位不规范:由于奇穴历史久远,多有一穴多位或一位多穴的现象,致使定位混乱,主治不明。如以“太阳”命名的穴位有《银海精微》中记载的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中国针灸学》记载的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处的两种位置。而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