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典型上消化道平滑肌瘤内镜诊断较为容易,但多数病变表现多样化,容易误诊为其它病变,另外由于本瘤体是粘膜下病变,活检阳性率低,更易造成误诊。为了提高本病的内镜诊断水平,本文将30例上消化道平滑肌瘤内镜下几种表现结合本人体会试作如下分型,以助诊断。
材料与方法
本文报告30例上消化道平滑肌瘤,男16例、女14例;年龄:19~40岁17例,41~70岁13例。主要临床表现:反复上消化道出血19例,无规律性上腹痛12例,嗳气25例、反酸13例,饥饿性上腹痛13例,吞咽困难3例,无症状4例。瘤体分布:食管上段1例,中段2例,胃底14例,胃体9例、胃窦3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瘤体大小:2.0~3.0cm9例,3.1~4.0cm14例,4.1~5.0cm4例,5.1~9.0cm3例。单发者27例,二个者3例。
根据平滑肌瘤体的形态,内镜观察时将其分为4型。
1.息肉型:本型10例,其特征是瘤体大小不等,2~4.0cm,用活检钳咬切时。手感较硬,呈亚蒂或宽基,多为宽基。表面粘膜往往有糜烂,内镜下酷似息肉。故极易误诊为息肉。10例活检,9例阴性,1例阳性。
2.隆起型:本型11例,其特征是瘤体较大,4~6.0cm,呈半球状,表面粘膜多光整,有时可见发红或糜烂,用活检钳捣压时,粘膜可向侧边移动并感觉到粘膜下较硬感,11例活检中仅1例阳性。
3.溃疡型:本型6例,均经手术证实,内镜下特征是溃疡面积较大,多在2.0~3.0cm,表面附灰白色厚苔,有时见有血性苔膜,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较深陷,内镜观察难以与良、恶性溃疡鉴别。6例活检,1例查见平滑肌瘤细胞。
4.巨块型:本型3例,其特征是瘤体大,6.0~9.0cm,瘤体凸入胃腔使胃腔变形,表面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糜烂或溃疡形成,溃疡面大而深,本组有1例瘤体大小为8.0cm×8.0cm×9.0cm,并见有3个深陷大溃疡,表面附较厚血性苔膜,本型极易误诊为胃癌或恶性淋巴瘤。3例活检,1例阳性。
结果
本组30例中疑诊9例(30%),确诊4例(13.3%),误诊为其它疾病者17例(56.67%),其中包括息肉、溃疡、癌肿及粘膜下病变等。内镜活检:病理组织学确诊4例(13.3%)、26例(86.7%)未查见平滑肌瘤细胞。最后均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组织学证实(其中1例瘤体位于食管上段,误诊为息肉,用圈套器电切后,病理证实)。
讨论
上消化道平滑肌瘤是一种少见疾病,由于瘤体形态各异,故内镜误诊率较高,由于本瘤是粘膜下病变,活检阳性率很低,术前确诊率极低。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将平滑肌瘤进行分型的报道。为此作者为了进一步提高内镜对上消化道平滑肌瘤检出率,根据平滑肌瘤的形态表现,结合自己体会将平滑肌瘤分为4型:息肉型、隆起型、溃疡型和巨块型进行探讨,旨在内镜观察时,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由于平滑肌瘤是一种粘膜下病变,用常规活检方法阳性率很低,本文仅占13.33%,为此我们采用打洞式活检法即对准某一部位、固定连续进行活检6~8块,这样可提高活检阳性率。本文4例阳性均采用此法活检而确诊,尤其是息肉型和隆起型平滑肌瘤打洞式活检更为必要。本文18例采用常规法活检,全为阴性,12例打洞式活检,结果4例阳性,检出率33.3%。
随着检测方法的增多,上消化道平滑肌瘤的确诊率逐渐提高,如最近有人应用超声内镜检查可明显提高本病的术前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