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661062
术中肠镜检查诊断小肠多发性血管瘤1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0年第2期
吴楠 王寿九 210015南京,解放军第414医院消化科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0 0 17 2
关键词: 期刊 zhxhnjzz 0 69-70 病例报道 fur -->
患者女性,68岁。因反复便血4年入院。4年前开始无诱因反复出现柏油样黑便或暗红色血便,每3~4月1次,出血量大时需输血治疗,曾3次行急诊胃镜检查,2次全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均未发现异常。1年前曾行剖腹探查术,从胃至直肠反复查找未见病变。入院时体检:除中度贫血貌外无异常发现。入院后纤维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示:左上腹及右下腹各有一处局部血管影增多伴造影剂染色密度增高区。入院后作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胃至直肠仍未发现病灶,于空肠上段切开肠系膜对缘肠壁,向近心端插入纤维结肠镜至胃腔,发现空肠起始部距Treitz韧带4cm处有一0.5cm×1cm紫红色粘膜隆起病灶,将纤维结肠镜改向远端插入至回盲瓣,在距回盲瓣6cm处的回肠粘膜又见一约1cm×1cm紫红色粘膜隆起病灶。分别切除两处病变部位。病理报告示:小肠多发性粘膜下血管瘤。术后随访3年,未再出现便血。
讨论小肠多发性血管瘤临床罕见,其主要表现为反复消化道出血,全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阳性率甚低。常规纤维内镜检查又很难观察到整个小肠,故术前诊断极为困难。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能发现病变,若病变较小,在剖腹探查术时仍难以确定病变的确切部位,术中切开肠壁置入纤维内镜可观察整个小肠粘膜情况,可确定病灶具体部位和性质,对手术方案的决择有指导意义。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