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1998年第12期
编号:10648825
器官移植耐受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8年第12期
     苑学礼 谢蜀生 郭应禄 100034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苑学礼、郭应禄);北京医科大学免疫学系(谢蜀生)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8 12 19 12


    关键词: 期刊 zhmnwkzz 0 综 述 fur -->


    

诱导移植受体对供体器官特异的免疫耐受,是防止器官移植排斥的理想方法。过去认为在成年动物诱导移植耐受是极其困难的,由于近年来基础免疫学的发展,对T细胞胸腺外耐受机制有了进一步了解,移植耐受的研究也取得了迅速进展,成功地在成年动物体内诱导了对多种器官和组织的耐受,为用诱导移植耐受的方法防止人类器官移植排斥展现了光辉前景。本文综述移植耐受的研究进展概况及在肾移植方面的应用。

    一、移植耐受研究概况

    移植耐受的定义:器官移植受体在不应用或停用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对移植的异体器官特异性地不产生免疫排斥,而使其获得长期存活。目前用于移植耐受诱导的方法有多种,但都具有共同特点,即在应用移植供体细胞或抗原诱导耐受的同时,都要制造一个短期的、可以恢复的、一定深度的免疫抑制状态。在耐受原注入途径上,除腹腔、尾静脉注射等传统方法外,近几年又发现门静脉注射、胸腺内注射、口服抗原都是有效的诱导免疫耐受途径。应用以上方法已成功地在鼠类、兔、猪、狗、猴等多种动物体内诱导了对供者移植物的特异性耐受。移植耐受的机制与自身耐受机制有所不同,它以克隆无反应(colonalanergy)和免疫抑制等外周耐受机制为主。克隆无反应是指T细胞在通过T细胞受体(TCR)识别MHC-抗原肽复合物并与之结合过程中,不能从抗原呈递细胞(APC)获得足够的共刺激信号,从而进入特异性的无反应状态。在移植耐受状态形成过程中同样存在克隆删除(clonaldeletion)机制,因为在骨髓移植和实质器官移植过程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5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