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内科杂志》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650522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新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内科杂志》 1999年第12期
     高润霖 100037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中华内科杂志 1999 0 38 12


    关键词: 期刊 zhnkzz 0 继续教育园地.心血管系列讲座 fur -->


    

80年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进入了再灌注治疗的年代,其中最常用的再灌注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几组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如GISSI(意大利链激酶溶栓治疗AMI研究)、ISIS-2[国际心肌梗死(MI)存活研究-2]、 ASSET(斯堪地那维亚早期溶栓治疗),AIMS(APSAC治疗病死率研究)和ISAM(静脉注射链激酶治疗AMI)等已证实,溶栓治疗组病死率较安慰剂组降低25%~47%。近年来在溶栓降低病死率的机制、溶栓药物之间疗效的比较,用药方案的改进及新的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研制等方面又取得了不少进展,现简述如下。

一、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与AMI病死率

    溶栓治疗降低AMI病死率的主要机制是由于恢复冠状动脉(冠脉)血流,从而保护并挽救缺血(尚未坏死)的心肌。GUSTO-1(全球应用链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闭塞冠脉临床试验-1)造影研究证实,溶栓治疗后90分钟冠脉造影显示的MI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分级(TIMI)与AMI病死率显著相关,TIMI0、1级(未再通)者病死率为8.9%,TIMI 2级(不完全再通)者为7.4%,TIMI3级(完全再通)者为4.4%。在该临床试验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90分钟冠脉通畅率(TIMI2和3级)为81%,TIMI 3级为54%,明显高于链激酶(SK)加皮下注射肝素(分别为54%和29%);与其相对应,rt-PA30天病死率为6.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0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