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骨科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651453
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技术的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骨科杂志》 1999年第3期
     肖湘 梁国穗 肖湘 300211天津医院创伤骨科;梁国穗 香港中文大学创伤骨科学系 中华骨科杂志 1999 0 19 3


    关键词: 期刊 zhgkzz 0 综述 fur -->


    

股骨转子下区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学特性:高应力集中,坚硬的皮质骨特性,再加上容易发生粉碎性骨折,使得骨折内固定的失败率常超过20%。随着髓内钉技术的发展,在80年代早期,开始应用闭合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闭合髓内钉技术的优点:闭合穿钉技术,手术切口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骨折部位软组织的破坏,同时也更好地保护了骨膜的血液供应,失血量小,感染率低,通过扩髓产生的骨碎屑,起到了髓内植骨的作用,手术时间短,手术操作简单。文献报道使用开放髓内钉技术治疗骨折,不愈合率为2.1%,感染率为3.0%;而使用闭合髓内钉技术治疗骨折,不愈合率为0.2%,感染率为0.7%[1,2] 。根据髓内钉的结构,常用的髓内钉分为以下三大类:中央髓内钉系统,头状髓内钉系统和可弯曲髓内钉系统。

    一、中央髓内钉系统

    中央髓内钉起源于40年代的德国,由Kuntscher设计。从70年代开始,髓内钉在德、法、美等国家获得更进一步的改进和推广,并出现了带锁髓内钉。中央髓内钉如:Kuntscher内锁钉,Klemm-Schellmann内锁钉,Grosse-Kempf内锁钉,Russell-Taylor内锁钉等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用螺钉将髓内钉固定于股骨干的近端或远端的干骺端-干的区域。中央髓内钉适用于成人低位的股骨转子下骨折,即骨折线位于小转子以下。

    在众多的中央髓内钉系统中,目前最具代表性而且最常用的是法国Grosse和Kempf设计的交锁髓内钉,简称G-K钉。G-K钉分左、右两侧。近端是全螺纹螺钉呈130°沿股骨转子区交锁,远端是两枚半螺纹的螺钉横行穿过髓内钉远端的螺钉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2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