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手外科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656492
指深屈肌嵌压于前臂骨折处的诊治
http://www.100md.com 《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
韩久卉 韩金豹 田德虎 张经歧 朱晓光 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外科 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9 0 15 4
关键词: 期刊 zhswkzz 0 临床经验 fur -->

前臂骨折后,指深屈肌可被嵌压于尺骨或桡骨骨折断端间, 或被骨折处形成的骨痂粘住而出现受累指深屈肌支配手指的活动障碍,严重者可致手指屈曲畸形、伸直受限。 1987 ~ 1997年,我们共收治9例,经手术治疗后疗效均较满意。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本组共9例,男6例,女3例; 年龄8 ~ 22岁,平均14岁。 骨折发生时8 ~ 19岁,平均13岁。 骨折部位: 尺桡骨双骨折5例,尺骨骨折3例,桡骨骨折1例。 前臂中段骨折6例,远段骨折3例。 就诊距骨折时间为2天 ~ 6年,就诊时5例的骨折已愈合,X线片示对位对线良好。 症状及体征: 腕关节中立位时,2例中、环指,4例环、小指,2例示、中指及1例示、中、环指屈曲畸形,主、被动均不能伸直。 按TAM系统评价法[1] ,各患指的TAM为健侧同名指的53 % ~ 64 %,平均为 58 %。 骨折已愈合的 5例中有4例,当被动伸直患指时,在前臂屈侧中远段可触及明显变硬的肌肉,不能随手指的活动而移动。 骨折后急诊时X线片示,骨折多为短斜行骨折,骨折端向前成角。 2例尺骨近折端前侧骨皮质较锐利。 骨折已愈合的5例曾诊断为轻度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并进行主、被动伸展手指练习,局部按摩、理疗,夜间用掌侧石膏托外固定等保守治疗3个月 ~ 2年,但临床症状均无好转故决定手术探查。
2. 治疗方法:4例新鲜骨折者即行手法整复。 伤后2天及15天就诊的2例, 手法整复骨折复位满意后,嵌压的肌肉得到松解,患指伸屈功能立即恢复正常。 另2例手法整复后骨折位置不佳,手指仍然不能伸直而行切开复位术。 术中发现受累的指深屈肌群有部分肌腹被尺骨近折端前侧尖端刺入,而嵌压在骨折端,予以松解后患指立即能被动伸直。
骨折已愈合的5例,均采用手术治疗。 术中发现受累的指深屈肌群与骨痂粘连固定在一起,即将指深屈肌(肌腱)与骨折端分离。 其中2例经肌肉粘连松解后,患指仍不能完全伸直,发现该肌腱挛缩故又行肌腱延长术。 术中发现受累肌肉除和骨痂局部有粘连形成外,未见前臂屈肌群有缺血或纤维化表现。
3. 结果: 8例术后患指的TAM为健侧的90 % ~ 100 %,平均为98 %,比治疗前增加40 % 。 伤后6年就诊的1例,因小指指间关节轻度挛缩,作肌腱延长术后小指仍不能完全伸直; TAM为健侧小指的82 %,比术前增加29 %。
二、讨论
本组病例在骨折后早期或晚期发现手指屈曲,不能被动伸直。 由于骨折后晚期就诊者骨折已愈合,故曾考虑为轻度前臂缺血性挛缩。 当保守治疗无效手术探查时,发现受累指深屈肌与尺、桡骨骨痂紧密粘连,但前臂屈肌群无缺血及纤维化表现。 手术松解肌肉肌腱后有2例的肌腱有挛缩,故作肌腱延长术。 鉴于处理上述 5例的经验,我们对新鲜闭合性前臂骨折或已行闭合复位的病例非常重视,订出制度必须常规检查伤侧5个手指的被动活动范围。 结果先后共发现4例患者存在手指屈曲畸形、伸展活动障碍。 根据病史及骨折后前臂无5“P”症状,故排除了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考虑为指深屈肌被嵌压在骨折断端间,结果2例手法整复成功,2例作肌肉松解后患指功能恢复正常。 我们认为,当前臂骨折后手指不能主、被动伸直时,在除外前臂缺血性挛缩后,应考虑可能为屈肌群被骨折端卡压或和骨痂粘连所致。
本组患者的症状与轻型的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不易鉴别[2] ,因此有 5例被误诊为轻度缺血性肌挛缩。 但通过仔细分析总结后我们发现,本组病例在骨折后受累手指就不能主动或被动伸直,但无神经、血管损伤的症状,如感觉丧失、脉搏搏动不能触及和手指苍白等。 局部疼痛不象前臂缺血性肌挛缩那样具有特征性,即无定位性、难忍性、烧灼性及敏感性。 在被动伸直患指时,陈旧性骨折患者在前臂屈侧可明显触及因粘连而变硬、无滑动度的肌肉。 Littlefield等[2] 曾报道5例指深、浅屈肌或拇长屈肌与已愈合的尺、桡骨骨痂粘连的临床分析。 本组病例在伤后3年内行肌肉粘连松解者,患指的活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而伤后6年手术的1例,术后患指仍不能完全伸直,这一点和Littlefield 的分析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王澍寰. 手部肌腱损伤后的功能评定. 手外科杂志,1990,6(2):71-72.
2 Littlefield WG, Hastings H, Strickland JW. Adhesions between muscle and bone after forearm fracture mimicking mild Volkmann's ischemic contracture. J Hand Surg (Am),1992,17(4):691-693.

(收稿:1999-01-07)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