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 >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编号:10659030
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9年第3期
     赵玉 杜日映 郑强荪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西安 710038)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9 0 13 3


    关键词: 期刊 zgxzqbyxdslzz 0 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及电生理专栏 fur -->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由于其病理生理机制未完全阐明,目前尚难以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本文就其电生理机制的若干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临床电生理分型

    AF是根据体表心电图作出的临床诊断,实际上包括电生理基础各不相同的一组心律失常。其临床电生理分型尚无统一的看法。按AF持续时的电生理机制,可分为房内局灶性异位兴奋和房内折返二类。

    1.1 房内局灶性异位兴奋 Rothberger曾提出异位兴奋灶以极快频率发放冲动使各处心肌不能同步兴奋而致AF的假说。动物实验证实乌头碱诱发的AF其起始和维持均源于异位兴奋。近年来,临床亦观察到此类AF的存在。心内标测显示:局灶性快速、有序但常不规则的异位兴奋向心房其他部位传导,当频率>400 bpm时,可使体表心电图呈AF的表现[1] 。异位兴奋的发生可能与触发激动、自律性增高或微折返有关。

    1.2 房内折返 多发小波折返为AF得以持续的主要机制。动物实验观察到折返环的形成既可与房内腔静脉口等解剖性传导障碍区有关,又可与心肌本身电生理特性的改变导致功能性传导障碍有关。Hoffman等[2] 认为:AF的折返是随机的,为小波在房内多个部位沿位置不断变化的单向性、功能性传导阻滞区发生折返及沿随机的径路传导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7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