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646272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疗法的不良反应及适应证选择
http://www.100md.com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0年第4期
林健雯 方燕南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510080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0 0 26 4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 期刊 zgsjjsjbzz 0 234-235 论著与学术交流 fur -->

【摘要】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脊液置换疗法的适应证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18例行脑脊液置换的SAH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2例发生再出血;6例置换后病情加重,多为出血量大、出血聚集在脑干周围、脑室及在脑沟表面形成血块、脑脊液压力过低、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结论 对于上述患者,慎行脑脊液置换。

目前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脊液置换疗法的报道大都认为疗效显著,但对其禁忌证和不良反应研究较少。现对我院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行的脑脊液置换疗法的18例SAH临床观察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均符合SAH的诊断标准[1] 。男8例,女10例。其中原发性SAH13例,继发性SAH 5例。年龄9~68岁,平均(49.5±15.3)岁。入院时间:发病当天7例,第2~3天8例,4~5天3例。入院时意识清12例,嗜睡3例,昏迷3例,脑膜刺激征18例。起病时即发生四肢抽搐2例,起病第4天入院时发现左下肢轻瘫1例。
1.2 方法 发病当天即行头颅CT检查9例,第2~3天6例,第4~5天3例。出血量按Fisher的SAH分级法分为4级[2] 。其中Ⅰ级2例,Ⅱ级1例,Ⅲ级6例,Ⅳ级7例,2例CT未见出血。出血部位按下法分区:在半球表面沟裂为A区,中脑周池、桥池、环池为B区,A区伴积血块>(3cm×5 cm)2 为C区,B区+C区+脑室(包括Ⅲ、Ⅳ及侧脑室)为D区,A区+脑室为E区。脑脊液压力按初次置换前的压力分级:1.0kPa以下为Ⅰ级,1.0~2.0 kPa为Ⅱ级,>2.0~2.5 kPa为Ⅲ级,>2.5~3.0 kPa为Ⅳ级,3.0kPa以上为Ⅴ级。在发病0~3天开始做脑脊液置换的10例,4~6天3例,7~10天5例。每隔1~3天1次,每次置换1~4遍,每遍置换8mL。只置换1次的3例,共置换2、3次的各6例,4次的3例。其中2例在行血肿钻颅穿刺引流后才做置换。置换前后均测脑脊液压力,每次置换完毕注入地塞米松5mg。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的预后 原发性SAH共13例。置换后痊愈出院5例,置换好转(指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但半个月后出现脑积水1例,置换好转后因用力而发生再出血2例(1例死亡,1例保守治疗后痊愈);置换后加重4例,其中死亡2例(死于脑疝),另2例停止置换后逐渐好转;置换后病情无变化1例。继发性SAH共5例,其中1例为铸型脑室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置换后痊愈;4例为颞叶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2例行血肿清除术后才做置换的痊愈,2例未清除血肿就置换的因脑疝而死亡。
意识清醒者12例,其中痊愈7例,置换好转后又发生再出血2例(其中1例死亡,1例痊愈),加重2例,病情无变化1例;嗜睡3例,死亡2例,痊愈1例;昏迷3例,死亡2例,脑积水1例。
2.2 出血量与置换效果的关系 CT未见出血2例,均痊愈;FisherⅠ级2例,均痊愈;Ⅱ级1例,置换后加重,停止置换后好转;Ⅲ级6例,好转后半月脑积水、病情无变化各1例,好转后再出血2例、死亡2例;Ⅳ级7例,痊愈4例(2例为血肿清除术后置换痊愈)、死亡2例,置换后加重1例。
2.3 出血部位与置换效果的关系 CT未见出血2例,均痊愈;A区3例,痊愈、好转后再出血(后痊愈)及置换后加重各1例;B区6例,死亡2例,痊愈及好转半个月出现脑积水及再出血(后死亡)各1例,病情无变化1例;C区3例,死亡2例,血肿清除术后置换痊愈1例;D区3例,痊愈、血肿清除术后置换痊愈及加重各1例;E区1例,痊愈。
2.4 脑脊液压力与置换效果的关系 脑脊液压力Ⅰ级3例(压力均低于正常),痊愈1例,死亡2例;Ⅱ级6例,痊愈、加重各2例,死亡、好转后再出血(后痊愈)各1例;Ⅲ级4例,死亡、痊愈各1例,术后置换痊愈2例;Ⅳ级2例,痊愈、好转后再出血(后死亡)各1例;Ⅴ级3例,痊愈、好转后出现积水、病情无变化各1例。
本组病例置换后均未出现继发性脑血管痉挛与脑梗死,只有1例入院时已出现偏瘫,于起病第7天才开始置换,结果痊愈。

3 讨论

在临床应用中,SAH脑脊液置换疗法的疗效已得到公认,本组仅1例发生脑积水(1/18),远低于杨俊等报道的27.3%[3] ,也低于Gijn等报道的7%[4] ,置换后无1例发生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
但实施此疗法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脑脊液置换不是对因治疗,故不能减少再出血,且腰穿后蛛网膜下腔压力突然降低,有增加再出血的可能。
出血量对SAH的预后特别是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梗死有重要意义[5] 。临床上,若出血量较大,有人主张做脑脊液置换术[6] 。但本组置换后加重的6例中,有5例(5/6)为FisherⅢ、Ⅳ级,而这2级共13名患者痊愈的仅2例(2/13),而CT未见积血和FisherⅠ级的4例均痊愈。说明出血量越大,置换的危险性越大。这除了高颅压的原因外,还因为出血量大,尤其在某些部位形成血肿,可能与该处动脉瘤破裂有关,在破裂的动脉瘤未行手术夹闭前盲目行脑脊液置换,有增加再出血的可能,本组2例再出血都在FisherⅢ级可提示这一点。
一般认为SAH由于颅高压弥散,脑脊液置换是安全的。但本组置换后加重的6例中,有5例集中在B、C、D区,说明积血部位也是行置换术要考虑的因素。B区是颅底部,也是脑脊液的重要通道,若出血量大,血性脑脊液流动不畅,蛛网膜下腔阻塞,阻塞部位两侧压力不等,即使放少量脑脊液也可能引起脑疝。积血在C区,各部位颅内压不平衡,也易引起脑疝。因SAH大多由动脉瘤所致,而动脉瘤的分布决定了B区及颞叶最易形成积血(本组血肿均位于颞叶),且在脑疝形成前,B区及颞叶的积血可以无任何体征(即所谓静区),从而不易被发现,且这5例都在FisherⅢ、Ⅳ级。因此,对于出血量大或即使初次CT未能显示B、C、D区的积血,但不能排除继续出血者,应慎行置换术。CT无积血和A区的5例效果较好,单从分区而言,这两种情况做置换较安全。C区和D区各有1例先行血肿清除术,消除了占位因素引起脑疝的可能,再行脑脊液置换减轻血性脑脊液的影响,预后较好。
脑脊液压力高于正常9例,置换后痊愈5例,提示脑脊液压力高不一定是腰穿脑脊液置换的禁忌证,相反,因脑疝而死亡者中有2例入院时嗜睡,有颅高压的表现,但脑脊液压力低于正常,这2例均在B区,可能是脑脊液通路受阻,颅内高压不能顺利下传,致腰穿脑脊液压力低,且受阻部位两侧压力不等,腰穿后易引起脑疝。所以,遇到脑脊液压力过低,与临床颅高压表现不符时,应慎行置换术。当Ayala指数(即终压×放液量/初压)<5时,要警惕脑疝[7]
本组死亡5例中,置换术前2例昏迷,2例嗜睡,提示意识障碍与预后有关。SAH伴意识障碍一方面与颅内高压有关,另一方面与出血量大或颅内有血肿有关,意识障碍反映了出血量对脑的直接影响,可能提示动脉瘤有一个较大的裂口,如上所述,对于出血量大或不能排除继续出血者,慎行置换术。
置换次数对治疗结果也有影响。除去因上述因素而置换后加重者,本组置换后好转的均置换了2至4次,无变化的1例仅置换了1次。一般出血1周后脑脊液就黄变,但有1例置换4次脑脊液仍为鲜红色,CT诊断为再出血,要注意这种情况。
所以,脑脊液置换前要综合考虑上述几个因素:①置换术不能减少再出血,有条件者应尽快对因治疗。②对FisherⅢ、Ⅳ级的SAH,未行病因治疗前,脑脊液置换要慎重。③积血部位在中脑周池、桥池、环池或脑表面有积血块(特别是颞叶)的SAH,行置换术要谨慎。④当脑脊液压力过低,与临床高颅压表现不符时,慎行脑脊液置换术;腰穿或置换前后一定要测脑脊液压力,当Ayala指数<5时,要警惕脑疝。⑤意识障碍明显,可能有颅高压者,慎行脑脊液置换疗法。■

广东省科委科技攻关资助项目之一(批准编号:9827816)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379
2,Fisher CM, Kistler JP, Davis JM. Relation of cerebral vasospasm to SAH visualized by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scanning. Neurosurgery, 1980, 6(1): 1
3,杨 俊,苏亦兵,赵继宗.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积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4, 10(5): 288
4,Gi jn J, Van Dongen K J.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i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difference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n aneurysm on angiography. Neurology, 1980, 30(5): 538
5,Brouwers PJAM, Dippel DWJ, Vermeulen M, et al. Amount of blood on computed tomography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after aneurysm repture. Stroke, 1993, 24(6): 809
6,陶志敏,郑启平. 腰穿脑脊液置换和引流治疗SAH并发CVS的对照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94, 7(4): 240
7,黄如训,梁秀龄,刘焯霖主编. 临床神经病学. 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41

(1999-08-31 收稿)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