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坚信中医 > ...
编号:10688567
背弃传统就只能跟着"老鼠"跑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71期
     中医药在经过一次一次现代科学的验证、考验、试验、实验之后,并没有被揭密,也没有被同化、取消,中医依然还是中医。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中医与西医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独特的理法方药的传统,安全有效地解决了许多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一旦失去了学术根源,中医就将陷于很尴尬的境地,甚至必须跟着"老鼠"跑--走先实验室后临床的道路。

    预防非典时,大家都喝过汤药,西医就说这是"添乱、添堵、添麻烦"。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你连SARS病毒还没见过,那么根据什么开的这个方子呢?也有中医师就说,这个方子有"抗病毒"的作用、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这种用西医理论的说法,很容易被驳倒,西医就会问:你抗的是什么病毒?如何抗病毒?你要说不清楚,马上就会被别人嘲笑。西医对自己是这样要求的,对中医也必然这样要求,所以谈不上歧视中医。"提高免疫力"面临同样的追问。

    西医一种抗病毒的药也没有,但是却把SARS"治愈"了。怎么"治愈"的?靠的还不是人体自身的抵抗力。过去一直强调"惟一物质",认为只要有一种东西能够把病毒杀灭了,就能治好病,其他的都是次要问题。这次治SARS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一种抗SARS病毒的药都没有,是怎么治好病的?过去都说中医夸大自己的疗效,利用人的自然恢复能力,这次西医也可以自问一下:激素能杀灭病毒吗?吸氧能够治好SARS吗?在SARS肺炎的严重阶段,肺间质水肿,肺泡中有大量的渗出物,实际上氧气弥散不到肺的毛细血管中,吸氧起不了多大作用,用呼吸机正压通气反而吹破了不少肺泡。
, 百拇医药
    石家庄、北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治疗乙脑,江苏、江西八十年代初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按照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先生的话说是"疗效世界第一"。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疗效确实非常好。但是,"疗效世界第一"既没有被西医认可,也没有被世人了解,更没有成为中医界的信心。相反中医的地位几十年来却直线下滑,如果没有几位老中医向中央高层呼吁,中医与SARS几乎就失之交臂,连参与的资格都险些没有。大陆和香港、台湾、新加坡治疗SARS的情况对比表明,中医药介入越早、越充分,疗效就越好,副作用也小,花钱也少,死亡率也低,后遗症也要少得多。广州治疗SARS,用中医药的患者花钱最多的是五千元,西医动辄几万、十几万,最高的达到一百多万。因此即使仅从医疗经济学上来说,中医药的地位都不应被忽视。但中医为什么滑坡了?不怨西医歧视,也不怨现代科学要求苛刻,而怨中医自己失去了传统,没有阐明中医的学科特征和优势。没有了传统,不能高扬起自己的旗帜,就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跑。

    现今,"辨证论治"被当作中医的临床特色,已经广为人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被作为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模式,也为人们所接受。由于中医的传统"病名"多数属于症状、证候,而不够"实证"、"具体",在法律上也不能作为"科学诊断"的依据而难采纳。因此,在临床上中医的病名已经越来越被淡化,大有成为摆设的趋势。好像只要一提"辨病",就是指西医辨病,纯中医的"辨病"只存在于《中医内科教材》之中。因此,中医的诊断、治疗,就纳入了西医的范围,成了西医治疗的补充措施,中医自然处于从属地位。而在西医的旗帜之下,是不可能发展中医的学术的。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只是中医技术上的求生存之策,长此以往,将失自我之旗鼓,进退失据,中医界岂能不迷茫?
, 百拇医药
    自古以来,中医就有辨别疾病的独特学术,把人体的不健康状态称为"疾"或者叫做"病",一般说来,"疾"的病情比较轻浅,而"病"的病情比较深重。除此之外,"疾"字有快速的含义,"病"字有担忧的意象。在更多的场合,疾与病是不分彼此,可以互相换用的同义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于外感病,其辨治方法是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来表述,也就是说,伤寒是病,太阳病、阳明病也是病,而桂枝证、柴胡证都是证,而不能称为桂枝病、柴胡病。张仲景对于杂病也是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等进行命名。一病而有许多证,用病统证。后世沿用张仲景的方法,也是在一种病名之下,广列治方,实际上就是在病的指导下,进一步区分不同证候进行治疗。温病学家在温病的总名之下,划分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病下再进一步细分证型论治。我们说气分不是证而是病,就是因为气分之中包含着许多证型,而不是只有白虎汤证或者承气汤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外感热病的诊治之中尤为重要。, 百拇医药(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