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护理天地 > 中医护理 > 常见病护理
编号:11003011
中医常用内治八法及施护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13日 三九健康网
     和法

    和法,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表里的方药,达到和解半表半里证的一种方法。

    1、应用要点

    (1)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里有少阳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薄脉弦等。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2)调和肝脾:适用于肝脾失调,情志抑郁,胸闷不舒,协痛,腹胀,腹泻等病证。代表方为痛泻要方。

    (3)调理胃肠:适用于胃肠功能失调,寒热往来,升降失司而出现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腹痛或肠鸣泄泻等证。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

    (4)调和胆胃:由于胆气犯胃,胃失和降。证见胸胁胀满,恶心呕吐,心下痞满,时或发热,心烦少寐,或寒热如疟,口苦吐酸,舌红苔白,脉弦而数者。代表方为蒿芩清胆汤。
, http://www.100md.com
    2、施护要点

    (1)和法应用范围较广,不仅用于少阳证,也用于内伤杂病,若用之得当,疗效甚佳。若邪已入里,病人出现烦渴、谵语诸证,已非和法之例。若温病在表,未入少阳,误用和法,则变证迭生。护理上应仔细观察。

    (2)因证施护:

    ①少阳证服小柴胡汤后,要观察寒热轻重之偏和发作及持续时间,及汗出情况。

    ②服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4小时,并向病人交待有关事项。

    ③肝脾不和者,应做好情志护理,以防情绪波动而加重病情,也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以达怡情悦志,精神愉快,气机通利,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④对胆气不舒,横逆犯胃者,应加强饮食调护。宜给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三仙汤、神曲茶、桔饼、陈皮糕、茯苓粥等,以健脾行气消食。忌食生冷瓜果、肥腻厚味之品。
, http://www.100md.com
    温法

    温法,亦称温阳法。即通过扶助人体阳气,以温里祛寒、回阳救逆的一种方法。

    1、应用要点

    (1)温里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脏腑,或阳虚内寒而出现的身寒肢冷,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润,脉沉迟弱等。代表方为理中汤、吴茱萸汤等。若见腰痛水肿,夜尿频数等脾肾虚寒,阳不化水,水湿泛滥之证,宜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等方药。

    (2)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常经络,血脉不畅而见的四肢冷痛,肤色紫暗,面青舌瘀,脉细而涩等证。代表方选用当归四逆汤等。

    (3)回阳救逆:适用于疾病发展到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见四肢逆冷,恶寒踡卧,下利清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代表方为四逆汤、参附汤等。

    2、施护要点
, http://www.100md.com
    (1)辨别寒热真假:温法使用,必须针对寒证,对真热假寒之证必须仔细辨认,以免妄用温热护法,导致病势逆变。

    (2)本法用于寒证,根据“寒者热之”的治法,从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之护法。

    (3)服药护理:温阳补气之药,要文火煎煮,取汁温服,如理中汤、如理中汤、参附汤等;温经祛寒之剂,需煮沸后再文火煎15~20分钟,再取汁温服,如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对真寒假热证,温药入口即吐者,可采用温药凉服,以防呕吐。

    (4)饮食宜给性温的牛、羊肉、桂圆等。也可酌用桂皮、姜 、葱等调味品,以助药物的温中散寒之功效。忌食生冷瓜果和凉性之食品。

    (5)对阳气衰微,在使用回阳球逆法同时,要观察病人神志、面色、汗情、脉象及四肢回湿情况。如服药后,病人汗出,四肢转温,脉渐有力,为阳气来复,病趋好转。反之,汗出不止,厥冷加重,烦躁不安脉细散无根等,为病情恶化,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积极配合医生抢救。
, http://www.100md.com
    (6)里寒证中服温中散寒药同时,应注意保暖。对腹痛、呕吐、泄泻较甚者,可采用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对呕吐较剧者,可在服药前服姜汁几滴以止呕。

    清法

    清法,亦称清热法。即通过寒凉泄热的方药和措施,使邪热外泄,清除里热证的一种方法。

    1、应用要点

    (1)清气分热:适用于邪入气分,里热渐盛,出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烦躁、苔黄,脉洪大或数。代表方为白虎汤。

    (2)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诸证,如温疫、火毒内痈等。代表方为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和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等。

    (3)清热凉血,适用于邪热入营分,神昏谵语,或热入血分,见舌红绛,脉数及吐血、衄血、发斑等情况。代表方为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 百拇医药
    (4)清热养阴:适用于热病后期,伤津阴虚,夜热早凉,或肺痨阴虚,午后潮热,盗汗咳血等证。代表方为青蒿鳖甲汤、秦艽鳖甲汤。

    (5)清脏腑热:适用于邪入于某一脏腑。如心火炽盛,烦躁失眠,口舌糜烂,大便秘结。代表方为大黄泻心汤。心火下移小肠,兼见尿赤涩痛者,用导赤散泻心火。肝胆火旺可用龙胆泻肝汤等。

    (6)清热除湿;湿邪为患,根据其病性病位不同选用不同方药。如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湿热黄疸用茵陈蒿汤;湿热下痢用香连丸或白头翁汤等。

    2.施护要点

    (1)注意寒热真假:清法必须针对实热证,对于真寒假热证,尤须仔细观察和辨明,切勿被假象所迷惑而误用清法,造成严重后果。

    (2)清法用于实热证,根据“热者寒之”的护法,护理上必须采用清、寒的护理措施。如饮食、室温、衣被、服药等均宜偏凉,并注意环境安静,以利病人养息。
, http://www.100md.com
    (3)煎服药护理:清热之剂,药物不同,煎药方法亦应有别,如白虎汤中的生石膏应先煎;黄连解毒汤中的“三黄”和栀子,先将药物加少量冷水浸泡后,再加水煎煮;普济消毒饮中辛凉之品,煎药时间宜短等。凡清热解毒之剂,均以取汁凉服或微温服。

    (4)服药后要观察病情变化。如服白虎汤后,体温渐降,汗止渴减,神清脉静,为病情好转。若高热不退,大汗不止,烦渴加剧,甚至出现神昏谵语,斑疹等,应立即通知医生。

    (5)对疮疡肿毒之证,在服药过程中,应观察肿毒消、长之势,若肿消热退,为病退之象。若已成脓,则应切开排脓。

    (6)对势入营血者,要观察神志,出血及热极动风之兆,一旦发现,立即处理。

    (7)热证病人一般脾胃运化失司,纳食不佳。饮食上应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鼓励病人多饮水,还可给西瓜汁、梨汁、柑桔等生津止渴之品。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2页 1 2 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