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医易之争
编号:10689348
医《易》会通之我见 —兼与李申兄商榷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19日
医《易》会通之我见—兼与李申兄商榷,易学与医学,、传统医学中的阴阳学说与《周易》,、传统医学中的五行学说与《周易》,、医《易》会通与传统医学的现代化问题
     萧汉明 (武汉大学 哲学系)

    易学与医学的会通,近十余年来在一定范围内也算是一个热门话题。为此专门召开的国际性的全国性的地方性的专题学术会议不下六七次之多,已出版的专著大大小小也有七八本。至于在一些相关性的学术会议上和学术著作中将此作为专门议题或设置专门章节,几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围绕这一问题所发表的学术论文那就更是不胜枚举了。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究竟正常不正常?对传统医学和易学这两个学科的单项研究的深化是否有必要?如何评价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意义?所有这些问题,目前在学术界还是一些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易学与医学究竟是否存在着实质性的会通关系?现在讨论医《易)会通对中医学的现代化有无意义?这里涉及到研究方法上和史料分析上的许多问题,系统敷陈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承担得了的。去年李申兄出版了一本《周易之河说解》,其中有一章专门阐叙了对目前易学与医学结合研究中若干问题的看法,主要涉及到医《易》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接合点的问题。我打算就李申兄提出的主要质疑点谈一些个人看法,自然还会留下一些问题放在其他的场合再议。我希望通过这种讨论逐步与李申兄和所有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朋友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

    一、传统医学中的阴阳学说与《周易》

    如果从源头上说,无论《易》或医都不是阴阳学说的源头。张介宾说:“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因此变化也。”(《类经附翼·医易义》)他把阴阳变化的学说视作医与尝易》的共同根原,是从理论基础上立论的,不涉及时间上孰先孰后的问题。有论者据之推断《易》是医的源头,这与张氏“医《易》同原”之说显然没有共同之处,是不足取的。李申兄批评这种现象是“医借《易》以自重”,的确入木三分,不失为中的之言。的确,医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今天大可不必去找一门古代的学科来抬高自身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医自

    是医,《易》自是《易》,二者之间在近代以后根本就起不到互相借重的作用。如果承认互相借重与互相影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那末否定了互相借重,并不等于互相影响也随之可以被轻易否定。

    阴阳学说不是哪一个学派或哪一个学科的专利,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道家、阴阳家、医家和兵家等都能讲一通阴阳,只是各有心会不同而已。到战国中期,能够在阴阳问题上讲得头头是道的首推道家,因为他们在这个题目下讲出了一套系统的道德性命之学,算是把气化论讲活了。其次是阴阳家,大讲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把一年之内阻阳升降的周期性变化说清了,但这个学派都制定出过于苛繁的“大祥而众忌讳”的规定,“使人拘而多所畏”(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28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