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中医之痛
编号:10801294
舍本逐末 本末倒置——针灸临床研究不重视经络证治令人忧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19日 《中国医药报》 2005.07.19
     经络证治是以经络学说为主要依据的辨证论治方法,主要是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包括经络的交接、交叉、交会关系)、属络脏腑、联系器官、生理功能、病候特点等来确定疾病的经络归属,从而选择相应的经络治疗方法。多年临床实践证实,经络证治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针灸临床的疗效。广西中医学院科研人员在对近3年来的针灸临床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针灸临床中不重视经络证治的现象较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研究人员手工检索了2001~2003年出版的几本主要的针灸学杂志,如《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等,并对其中包含经络证治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将文献中仅含按经论治内容(如“取……经为主”、“选用……经穴”、“循……经取穴”等)的分为B类;将既含按经论治内容,又含经络辨证内容的为A类。研究人员共检出相关文献2864篇,其中涉及按经论治(B类)的针灸临床文献较少,仅为128篇(4.47%);既按经论治、又含经络辨证(A类)的文献更少,仅35篇(1.22%)。

    A类文献中大多采用辨证、辨位、经络诊察归经等较为主观的方法进行经络辨证,而经络电测定和知热感度测定等物理方法较少见。就A类文献看,其涉及的疾病主要为痛证,其中腰痛15篇,肩周炎7篇,头痛3篇,牙痛3篇,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纤维肌痛综合征、软组织损伤、乳腺增生病、颈椎病、落枕各1篇,较少见其它病证;阳经在辨证中运用较多,阴经较少,其中涉及胆经的有24篇,膀胱经21篇,大肠经13篇,胃经11篇,小肠经9篇,督脉8篇,三焦经7篇,肺经6篇,脾经4篇,肝、肾经各3篇,心经2篇,心包经、任脉各1篇。

    经络证治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针灸辨证论治也必须突出、强调经络证治这个核心。《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指南》指出:“针灸有自己的理论原则,在有关针灸的任何领域研究中,都必须优先考虑、尊重这些理论原则……且在策划、准备、实施研究项目时,研究人员应当充分地表达出针灸的传统知识与经验。”遗憾的是,既能给临床针灸取穴提供可靠依据(证据),又能满足循证医学要求的中医、特别是针灸特色和精华的经络辨证,在临床研究中却不被重视。因此,虽然有关针灸临床论文很多,治疗方法很丰富,但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与评价却很难。

    研究者认为,这种针灸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与对针灸理论理解的误差而出现的诊断失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去繁就简所产生的研究上的浮躁;在研究中一味地追求标准化而放弃中医辨证的多样化等有关。研究者指出,针灸自身有着一整套独立、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从诊断到治疗,贯穿其中的是经络。抛弃经络只谈辨证用穴势必影响针灸治疗病种的范围、临床疗效、临床带教及科研工作。

    (周恩华 邓柏颖 粟胜勇), http://www.100md.com(周恩华;邓柏颖;粟胜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