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公共卫生管理关键点--访北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宋文质
辽宁海城豆奶中毒、安徽阜阳"空壳"奶粉和贵州湄潭农民矽肺病死亡等公共卫生事件的相继发生,凸显出仅依靠卫生部门并不能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那么,如何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呢?记者前不久就此问题走访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宋文质。
完善管理机制重在"协调"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有关部门职能的转变,政府和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本部门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作用。除卫生行政部门外,其他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在不同的公共卫生领域里承担不同的职责,也在构建和完善相应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它们同样是政府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具有代表性的部门如铁路、民航、交通等管理部门以及工商、质检、生产安全等行政管理部门。
宋文质认为建立和完善政府公共卫生管理体制,重点是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管理的协调机制。他认为,首先应加强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的协调与管理。传染病防治仍然是我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卫生部门同时也应与国境卫生检疫局、农业部及铁路、交通、民航管理部门做好协调工作,这里需政府出面才能提高管理效率。2004年9月,由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制定的《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年~2010年)》中,除规定了卫生部门、发改委、财政部的职责外,还规定有水利、工商、质检、教育、广电、残联等部门的职责。因为只有多部门的共同参与,才能取得防治效果。
, 百拇医药
二是环境卫生的行政管理。环境卫生涉及范围很广,因而其行政管理体系也较为复杂。目前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管理,大环境污染的监督、监测主要由环保部门负责,卫生部门只负责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监测。至于城镇一般环境卫生,在一些地区则由单独设立的环卫局或城管负责监管。
目前室内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尽管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室内污染测定机构,但尚未确定对其进行监管的行政部门。建设部门只对医院,尤其对传染病医院和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制定了建筑卫生标准,以及对室内装修材料制定了卫生标准,这将对改善医疗机构、生物实验室及室内环境卫生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室内环境卫生行政监督管理体系还有待确立。
宋文质教授认为,由于各种公共卫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预防控制措施和手段会有所差别。传染病、地方病及寄生虫病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因此,医学、卫生学的手段与措施的作用尤为重要。例如传染病的监测与报告、计划免疫与消毒、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等都属医学技术措施,而且这些手段与措施主要由卫生部门所掌握。另外,慢性病的防治也主要由卫生部门进行管理,主要通过采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措施来取得防治效果。但放射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化妆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等,主要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为有关。所以必须通过卫生立法和卫生行政执法活动,使行政管理相对人能真正遵纪守法,从而解决相应的卫生问题,因此其行政监督管理的部分职能或职责就可能根据需要从卫生部门划分到其他部门。这样,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建设中,各部门如何协调尤为重要。
, 百拇医药
建立和完善"预警"、"信息"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在公共卫生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宋文质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及职业中毒,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放射污染与辐照事故,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不良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及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袭击,以及自然灾害中的病伤员救治及灾后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等。卫生部根据国务院要求,于2004年专门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并在不断研究和完善应急指挥体系、社会动员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及科学预案体系。而这些体系的建设需要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等同步建立和完善。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中,宋文质说,最重要的是传染病疫情信息系统和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转。目前传染病的传播流行已不分国界、地界,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只有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可信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和疫情信息系统,才能争取更多时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
, http://www.100md.com
加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
目前有的专家对公共卫生体系的评论多为政府投入不足,指挥系统不灵,信息网络不通,卫生防疫系统不健全等。但很少有人提及公共卫生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也很少对公共卫生科学研究提出建议。
宋文质指出,人才的培养与提高及有关的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同样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政府已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已投入大批资金进行基础建设和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这些"硬件"基础条件是必须的,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起决定作用的,"人的因素第一"将是永恒的科学规律。因此,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必须重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公共卫生科学研究体系的调整、完善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的"卫生国情"。此外,人才培养体系,尤其培养方法与培训内容还需不断进行改革。
同时就卫生部门而言,只有建立科学、可行、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体制,才能使各个体系或系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尤其是在卫生监督体系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中,如何做到职责分工明确、工作配合协调、资源融合合理、领导指挥有力等,仍有待于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百拇医药(于丽珊)
完善管理机制重在"协调"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有关部门职能的转变,政府和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本部门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作用。除卫生行政部门外,其他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在不同的公共卫生领域里承担不同的职责,也在构建和完善相应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它们同样是政府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具有代表性的部门如铁路、民航、交通等管理部门以及工商、质检、生产安全等行政管理部门。
宋文质认为建立和完善政府公共卫生管理体制,重点是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管理的协调机制。他认为,首先应加强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的协调与管理。传染病防治仍然是我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卫生部门同时也应与国境卫生检疫局、农业部及铁路、交通、民航管理部门做好协调工作,这里需政府出面才能提高管理效率。2004年9月,由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制定的《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年~2010年)》中,除规定了卫生部门、发改委、财政部的职责外,还规定有水利、工商、质检、教育、广电、残联等部门的职责。因为只有多部门的共同参与,才能取得防治效果。
, 百拇医药
二是环境卫生的行政管理。环境卫生涉及范围很广,因而其行政管理体系也较为复杂。目前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管理,大环境污染的监督、监测主要由环保部门负责,卫生部门只负责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监测。至于城镇一般环境卫生,在一些地区则由单独设立的环卫局或城管负责监管。
目前室内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尽管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室内污染测定机构,但尚未确定对其进行监管的行政部门。建设部门只对医院,尤其对传染病医院和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制定了建筑卫生标准,以及对室内装修材料制定了卫生标准,这将对改善医疗机构、生物实验室及室内环境卫生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室内环境卫生行政监督管理体系还有待确立。
宋文质教授认为,由于各种公共卫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预防控制措施和手段会有所差别。传染病、地方病及寄生虫病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因此,医学、卫生学的手段与措施的作用尤为重要。例如传染病的监测与报告、计划免疫与消毒、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等都属医学技术措施,而且这些手段与措施主要由卫生部门所掌握。另外,慢性病的防治也主要由卫生部门进行管理,主要通过采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措施来取得防治效果。但放射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化妆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等,主要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为有关。所以必须通过卫生立法和卫生行政执法活动,使行政管理相对人能真正遵纪守法,从而解决相应的卫生问题,因此其行政监督管理的部分职能或职责就可能根据需要从卫生部门划分到其他部门。这样,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建设中,各部门如何协调尤为重要。
, 百拇医药
建立和完善"预警"、"信息"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在公共卫生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宋文质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及职业中毒,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放射污染与辐照事故,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不良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及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袭击,以及自然灾害中的病伤员救治及灾后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等。卫生部根据国务院要求,于2004年专门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并在不断研究和完善应急指挥体系、社会动员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及科学预案体系。而这些体系的建设需要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等同步建立和完善。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中,宋文质说,最重要的是传染病疫情信息系统和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转。目前传染病的传播流行已不分国界、地界,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只有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可信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和疫情信息系统,才能争取更多时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
, http://www.100md.com
加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
目前有的专家对公共卫生体系的评论多为政府投入不足,指挥系统不灵,信息网络不通,卫生防疫系统不健全等。但很少有人提及公共卫生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也很少对公共卫生科学研究提出建议。
宋文质指出,人才的培养与提高及有关的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同样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政府已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已投入大批资金进行基础建设和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这些"硬件"基础条件是必须的,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起决定作用的,"人的因素第一"将是永恒的科学规律。因此,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必须重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公共卫生科学研究体系的调整、完善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的"卫生国情"。此外,人才培养体系,尤其培养方法与培训内容还需不断进行改革。
同时就卫生部门而言,只有建立科学、可行、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体制,才能使各个体系或系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尤其是在卫生监督体系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中,如何做到职责分工明确、工作配合协调、资源融合合理、领导指挥有力等,仍有待于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百拇医药(于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