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5年第7期
编号:10706818
砷化物细胞毒性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5年第7期
细胞毒性作用,砷化物;细胞毒性作用;分子机制,1砷化物的细胞毒性作用,2砷化物细胞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3结语,【参考文献】
     【摘要】 目的 综述砷化物细胞毒性作用(包括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方法 以近10年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文献为基础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 结果 砷化物的细胞毒性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致脂质过氧化,致DNA损伤,致基因突变或改变基因表达,诱导细胞凋亡。 结论 砷是一种环境毒物和致癌物质,但又可用于治病,对其细胞毒性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 砷化物;细胞毒性作用;分子机制

    砷化合物分为无机砷化物和有机砷化物。无机砷化物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三氧化二砷(砒霜)、硫化砷(雄黄)、三硫化二砷(雌黄)、硫砷化铁(砷黄铁矿)等形式存在。无机砷进入体内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转化为多种有机砷化物,主要包括甲基胂酸(MMA)和二甲基胂酸(DMA)。一般认为无机砷化物(iAs Ⅲ 、iAs Ⅴ )的毒性大于有机砷化物,无机砷中以三价砷(iAs Ⅲ )毒性最强。砷化物可导致细胞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可以改变某些基因的表达,甚至诱导癌症的发生。人群流行病学统计表明,长期暴露在含砷高的环境中,可以引起急性、慢性砷中毒,并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但研究同时也证实砷化物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尤其在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本文将综述砷化物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砷化物的细胞毒性作用

    1.1 砷化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无机砷是人类致癌物,会引起典型的皮肤损害,最常见的是引起掌跎色素沉着和过度角化。毕新岭等 [1] 用不同浓度砷剂处理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结果表明,0.5~5μmol/L三氧化二砷对HaCaT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而在0.001~0.015μmol/L的低浓度范围内,可促进细胞的生长。砷可刺激HaCaT细胞IL-8、TNF-α的分泌增加,提示砷在引发皮肤角化、色素沉着等皮肤病变中的相关机制。肝纤维化病变是长期饮用含砷水源人群的常见症状,动物实验也已证实给予BALB/c小鼠含3.2mg/L的饮用水,6个月引起肝组织内谷胱甘肽含量和抗氧化酶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下降,12个月出现肝脏肥大,15个月出现肝纤维化 [2] 。

    砷中毒后神经系统虽不是其最敏感的器官系统,但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认为长期砷暴露后可观察到外周神经炎伴随的肌无力、疼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症状。Chattopadhyay [3] 发现培养12天的人胚脑细胞经0.3mg/L砷处理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034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