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 2005年第6期
编号:10707384
从纺锤体微管的形成到染色体分离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2005年第6期
1纺锤体微管的形成及其动态不平衡性,2纺锤体两极的确定和向染色体方向延伸,3纺锤体微管与着丝粒的连接,4染色体向两极运动,5小结,参考文献
     纺锤体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细胞器,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的分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构成纺锤体的主要物质是α/β-微管蛋白所组成的微管。纺锤体微管可分为:(1)起始于两极的发散到细胞质的星体微管,(2)起始于两极与染色体着丝粒连接的微管(着丝粒微管),(3)起始于两极呈反向平行排列或与染色体臂相互作用的微管 [1] 。目前关于脊椎动物纺锤体形成机制的大量研究表明:纺锤体形成是以中心体为中心,纺锤体的形成源自星体微管和染色体的相互作用。最近由于微管动态不平衡性的发现建立了“搜寻和捕获(search and capture)”模型,得知微管成核于中心体,靠着丝粒来稳定,从而形成两极纺锤体。纺锤体形成后其结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细胞分裂的推进通过在纺锤体微管的末端发生微管蛋白异二聚体的聚合或解聚而保持高度的不稳定性。微管通过在其末端添加或缺失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而发生聚合或解聚,并且聚合和解聚相互依存,这就是微管的动态不平衡性。纺锤体微管的动态不平衡性的保持主要受两类调节因子的调控。一类是具有稳定和延长纺锤体微管的因子,称为稳定因子(stabilizer);另一类是具有降解和破坏纺锤体微管的因子,成为非稳定因子(destabilizer)。染色体分离是以微管动态不平衡性为基础的。通过纺锤体微管的形成、黏附和解聚作用,染色体逐步向细胞的两极运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学者从事细胞有丝分裂从纺锤体的形成到姊妹染色单体分离过程中一些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1 纺锤体微管的形成及其动态不平衡性

    1.1 纺锤体的形成 研究表明,在脊椎动物中的纺锤体微管成核于位于中心体周围物质(PCM)上的γ-微管蛋白环形复合体(γ-TuRC) [2] ,即以中心体为中心,以“搜寻和捕获”模型形成纺锤体微管。因此,那些能调节中心体复制及具有使微管解聚或聚合的因子都可能调节纺锤体微管的形成。DdCP224和XCS-1是两种可以影响中心体复制的因子。DdCP224是Dictyostelium discoideum中的只定位在中心体上而在细胞质中缺失的一种微管相关蛋白(MAP),同人类TOGp有较高的同源性。实验DdCP224-GFP表明Dd-CP224与中心体的复制相关 [3] 。XCS-1蛋白是蟾蜍类有丝分裂调节因子,与人类的分裂信号蛋白(CS-1)有很高的同源性。XCS-1蛋白在组织定位上有其特异性,在细胞分裂期位于纺锤体上,在细胞间期位于中心体上。研究表明,过量表达的XCS-1蛋白可以涉及有丝分裂异常、中心体数目增加、多极纺锤体和染色体分配异常等方面 [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5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