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基础 > 信息
编号:10867247
经络述略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22日 暮鼓晨钟
经络述略
经络述略
经络述略

     南宋·李唐《村医图》,描写用针灸治病的情景。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径路。络脉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

    经络系统组成示意图:
, http://www.100md.com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内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体部位,以补正经之不足。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此外,尚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屈伸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共十五条,其中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条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两者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 百拇医药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联系了人体脏与脏之间、脏腑之间、脏腑与体、五官之间的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其作用是濡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使人体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系统将气血及营养物质输送到周身,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系统的作用是“行气血而营阴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人体往往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是一种具有保卫作用的物质,它能抵抗言不由衷邪的侵犯,其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 百拇医药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说明病理变化: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络属的脏腑及组织器官,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推断疾病的经脉和病位所在。临床上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

    指导治疗: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某些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因而在临床治疗时常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采用循经取穴进行治疗。

    针灸铜人, 百拇医药